社评:外长记者会展现中国外交三大特色
中评社北京3月11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7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面向中外记者答问,88分钟的记者会王毅一共回答了23个问题,内容丰富,金句频出,涉及元首外交、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热点问题,受到了广大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评社记者在现场全程聆听了外长的记者会,有三点深刻体会。
第一,外长记者会问答中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历史纵深感。
我们注意到,这场记者会上王毅外长用了很多中国古语,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评论中美科技领域竞争;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阐述乌克兰危机错综复杂的根源;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回应美方以怨报德;尤其在谈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时,王毅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全人类福祉的高度再次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此种种都传递出了厚重的历史纵深感,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外交的特殊视角。
我们常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毅外长在回答很多问题时都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将问题核心剖开在众人面前,一针见血。在谈及台湾问题时,王毅外长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开始讲起,再到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历史的经纬清清楚楚呈现在大众面前。谈及中俄关系,王毅外长也强调,“友好的历史逻辑不变”,而论及中日关系,他也强调要“防止军国主义阴魂复活”,以史为鉴,启示当下,更能为未来寻找答案。我们以为,外长回答中蕴含的中国外交理念与中华传统智慧同频共振,展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当代外交理念中的传承延续,历史的参照也为纷乱繁杂的现今世界提供了典型案例,启发听众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