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年磨一剑

  中评社北京3月6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创新投入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计达4.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预计达11%左右;原创成果持续涌现,《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30%;创新主体加快壮大,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瞪羚企业数量67家,跃居全球第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7.2%,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同比增长14.3%……2024年,上海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十周年之际,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科创答卷。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2025年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以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为目标,上海正围绕策源、改革和生态三个关键词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功能全面升级。

  策源:强化更高水平科技供给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江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倪俊团队开发的人工多酶复合体设计工具网站,快被国内外学者“挤”爆了。该网站为访客提供细胞内任意两个酶的组装解决方案,其核心理念源自团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的研究成果。

  从酶的定向进化到人工智能设计蛋白质,蛋白质相关研究在2018年和2024年两度斩获诺贝尔化学奖。在这一前沿领域,倪俊团队钻研已近十年。

  “细胞生产物质的过程是一步一步进行的,不同步骤需要不同的酶进行催化。如果能将这些酶按合理的空间结构连接起来,就能显着提高细胞生产物质的效率。”倪俊介绍,酶就像细胞内的“车间”,团队测试不同“车间”的上百种连接方式,从中发现了普适规律,并以此作为“说明书”来指导酶的高效组装。

  上海鼓励科研人员十年干一件事,而不是一年干十件事。在上海,记者采访过许多“十年如一日”的科研人员,他们在实验室、田野间、工厂里默默耕耘,获得国际顶刊学术认可的同时,更注重把研究发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