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新农人“爆改”土特产
今年1月,廖志略和其他14位优秀学员一起,入围青年创业综艺《闪亮的青村》决赛,成功争取到资金支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日前,包括廖志略在内的几位返乡青年代表,带着化橘红润喉糖、香菇酱、鲈鱼,做客中国青年报社《青年茶座·两会青年说》节目,分享新农人借助新兴科技手段“爆改”传统农业的经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廖志略表示,这些支持政策正在乡村得到落实。他们引进的化橘红七爪开皮机和全自动压果机,让生产效率提升8-10倍,让家乡一度濒临消失的中药材化橘红,焕新成化橘红拖罗饼、饮料等200多种深加工食品。2024年,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达115亿元,带动化州市35万名从业人员实现增收。“我们要守正创新,既要保留古法炮制技艺,也要用现代技术突破产能瓶颈。”廖志略说。
在推动化橘红产业升级中,廖志略团队引入区块链技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化橘红的“出身档案”,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溯源。同时,合作社基地试点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土壤湿度、光照等,将人工成本降低20%,产量提升15%。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的首批学员,廖志略表示,通过培训,合作社拓宽了销售渠道,“去年我们与吉林人参合作开发的‘北人参南橘红’系列产品,销售额接近1000万元,这得益于培训中结识的各地青年伙伴的资源共享”。
来自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罗沙洋村的“青耘中国”主播田小宇也在乡村一线“爆改”农产品。“当地菇农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去采菇,但由于收购商压价、销售渠道不通畅等问题,收入不佳。”田小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