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解锁网络平台“新玩法”

2月14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举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伴随生成式AI大模型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AI创作工具入驻各大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正融入内容创作生产的方方面面。

  生成式AI有哪些“能耐”?它让互联网空间出现了哪些变化?面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平台又应如何应对?
  
  满足多种创作需求

  家住北京的刘女士有个新爱好:用AI特效拍短视频。视频作品里,她一会儿变回幼时的自己,一会儿穿着长裙漫步在洱海畔,一会儿化身冰雪公主,甚至家里的小猫也开口讲起了段子……她感叹:“每天都能发现新花样!”

  让刘女士着迷的这些特效背后,是生成式AI大模型正在各类互联网内容平台中普及。

  打开小红书,用户能借助AI“一句话生成配图”,文字内容更容易传播分享;打开涂鸦界面,随手画上两笔,就能生成像素风、毛绒公仔、积木、手绘等风格的图片。

  喜马拉雅平台经过百万小时的自有版权音频数据训练,依托全品类音色库,让用户只要录十几秒音频,就能生成一本自己音色“朗读”的有声书,还能一键切换语种甚至方言。

  借助抖音推出的剪映,用户不仅能用AI配音、生成文案和图片,甚至只需上传视频片段,就能一键生成配好了旁白、音乐的短视频。截至2025年2月,抖音“AI绘画”的标签已有468.8万人参与,累计484.9亿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