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字号的绫罗绸缎,看见中华锦绣五千年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据北京青年报报导,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传说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léi)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中国的丝绸和蚕桑养殖技术也逐渐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其他国家。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以高质量而闻名于世。

  中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绫、罗、绸、缎作为传统丝织品的代表,不仅是工艺技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究竟什么是绫、罗、绸、缎?它们的起源与工艺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在瑞蚨祥这家创立于1862年的老字号,从实物展陈到源流梳理,可让人看见中国丝绸业的缩影,也看见蚕丝与织造相互成就的中华锦绣五千年。

  瑞蚨祥前厅展陈着一匹白绫,为国内难得一见的白绫面料。绫,始于汉代以前,魏晋时期成熟,唐代达到鼎盛。其工艺是采用斜纹或斜纹变化组织,使织物表面呈现“冰凌”般的叠山形纹路,质地轻薄光滑,多用于书画装裱和高档服饰。唐宋时期成为官员常服的主要用料,明清后因缎的兴起逐渐式微。

  白绫在古代有特殊的礼制象征。安史之乱中杨贵妃缢死马嵬驿、明末崇祯帝自缢煤山等标志性事件,通过《长恨歌》《明史》等文本传播,使“白绫”成为帝妃之死的经典意象。清代《钦定宫中现行则例》更明确规定赐死需用“龙纹素绫”,凸显皇权威严。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时期将白绫写入法典,《唐律疏议》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犯死罪可赐自尽,所用工具“帛”多为绫。

  考古发现,最早的罗织物可追溯至距今5000余年的河南荥阳青台村遗址,商周时期已具雏形,汉代兴盛,宋代工艺登峰造极。罗的工艺是以绞经法织造,经线相互绞缠形成孔眼,透气轻薄,如“椒孔罗”“四经绞罗”等,多用于夏季服饰。明清时期,杭罗闻名于世。

  绸起源于西汉时期,原称“紬”,指平纹丝织物,后成为丝织品的统称。其工艺为平纹或变化组织,经纬紧密交织,质地平滑细腻,用途广泛。明代后普及至民间,成为日常服饰的重要材料。明清时期技术成熟,衍生出江绸、宁绸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