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靠关税施压无法实现制造业回归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欧美政府放弃凯恩斯主义,重拾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工具,欧美制造业从这一时期大规模向东亚转移。这一产业转移进程不是偶然的,而是美西方国家刻意推动实现的。
除了环境保护、劳动力价格因素,美西方推动制造业转移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首先,金融资本代替产业资本成为欧美资本扩张的主要形式。与产业资本的增殖模式不同,金融资本追求的是轻固定资产,通过资本市场的交易获得快速资本回报。金融资本在经济波动的适应性方面更具有优势,其在经济周期的任何阶段都能盈利,甚至有时还利用资本故意制造经济波动,波动越大获利越丰。相比之下,产业资本的盈利模式要保守得多,故而逐渐被金融资本排挤而被迫向外转移。
其次,缓解劳资矛盾。一般而言,强大的制造业会创造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易引发激烈的劳资矛盾。在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欧洲实行重视福利的社会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由于缺少国际竞争的压力,美国工人阶级生活相对富足,阶级矛盾也较为缓和。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情况发生了改变,欧洲掀起私有化浪潮,西方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为避免再次出现尖锐的阶级矛盾,西方国家有意识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如今,上述这两个重要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么,美国怎能有条件和动力真正推动实现制造业回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