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微短剧解锁马家窑文化密码
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入选其中。
用代码建起数字博物馆
“这不是一部传统影视作品,而是一座用代码搭建而成的数字博物馆。”甘肃广电总台应用创新中心负责人王成梧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两组画面:一侧是马家窑遗址的考古测绘图纸,另一侧则是用AI生成的史前部落全景——泥墙茅屋依山而建,陶窑中火光跃动,手持骨刃的先民正用矿物颜料在陶罐上勾勒旋涡纹。两者细节高度吻合,甚至连陶罐纹样的笔触走向都与出土文物一般无二。
王成梧透露,在剧中,90%的场景基于真实考古数据构建。制作初期,技术团队输入了上千份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报告、500余件文物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以及《山海经》《水经注》等古籍文献。通过AI深度学习,系统不仅还原了4800年前的植被分布、地貌特征,还结合古籍中的神话元素,创造出“通天神殿”“图腾兽”等奇幻场景。
“AI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考古框架内进行合理化推演。”王成梧说,“比如剧中部落的选址,完全参照了马家窑聚落‘近水高地’的考古结论。”
在角色塑造上,AI同样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男主角顾北辰的面部特征融合了现代审美与史前人类头骨复原数据,其战斗动作则由动作捕捉技术结合马家窑文物纹样设计而成,例如他使用的骨刃上,刻有蛙纹。“蛙纹在马家窑文化中象征繁衍与生命之力,这把武器不仅是道具,更是解读文明的钥匙。”该剧主创人员之一文华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