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应对美关税挑战:布局东南亚设厂降成本

2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出席记者会。美国总统特朗普13日签署备忘录,要求相关部门确定与每个外国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据文汇网报导,美国总统特朗普以所谓的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宣布本周二(3月4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加上2018年对华商品加征的关税,中国输美产品的关税将接近30%,无疑大幅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和提高出口成本,不少美国客户已要求中国厂商海外增设工厂以降低成本。为应对美国加征关税和客户的需求,大湾区不少港企正谋划将内地加工半成品在“一带一路”的东南亚国家生产后再出口美国,有港企拟扩大马来西亚工厂规模四成,提升当地设备自动化生产水平。

  特朗普2月1日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并取消了美国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货物的“最低限度”关税豁免。不过,美国白宫后来又表示对于后者暂缓征税,中国小额包裹仍可以享受免税待遇。对于美国再度对华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在大湾区的港商一直密切关注和积极应对。

  预早布局 增国外厂房投资

  在深圳和中山两地均设有工厂的港企鸿利达集团CEO特别助理梁秉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早前举行了开年新春会议,深圳、中山和马来西亚工厂的高管通过现场或视频参加,重点讨论了如何应对美国加征10%关税带来的冲击。他称,公司作为零部件厂商,主要是服务新能源汽车、健康用品、医疗器械等企业,而北美市场占公司海外业务比例近40%,因此美国市场对于公司业务来说很重要。此次美国加征关税,加上2018年加征的关税,累计关税将达到30%,大幅抬高了中国企业出口成本。

  “许多高管认为,我们先是观察,第一波冲击是与我们合作的成品出口商,看其反应如何和有何要求,不过,我们也会积极布局应对,计划今年将马来西亚工厂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以前的7,000平米扩大到10,000平米,增长40%,并且相应增聘四成人手。”梁秉然表示,目前马来西亚工厂员工有近170人,大部分是外劳,今年2月当地将最低工资调高到1,700马币,折合2,700多元人民币,高过深圳2,360元人民币的最低工资,加上他们工作效率低于中国内地,因此劳工成本不低。为此,中山工厂将于产品开发完后转到马来西亚工厂制造,公司拟加强设备自动化,通过机器代替人力,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购买二手厂房建生产线

  她指出,地缘政治因素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市场风险。有数据显示,市场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地缘政治因素主力影响的,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的分配上,因此逐渐出现了区域合作的趋势,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她预计企业将倾向转为“区域生产,区域服务”。

  内地及香港出口份额有增无减

  范婉儿提到,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3年,美国从中国内地的进口减少15%,从香港的进口减少43%。但对比中国在国际贸易的份额,反而从2017年左右的12.7%升至2023年的14.1%,显示尽管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减少,但中国透过与新贸易伙伴的合作,出口份额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长。

  同样,虽然香港来自美国、欧盟的生意减少7%,但香港2023年的整体贸易与2017年相比,上升了18%。原因同样是香港与其他海外市场,如东南亚和墨西哥的贸易大幅增长。她相信,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贸易的转向将进一步加速。

  ESG促供应链向市场更靠近

  另外,她又指,愈来愈多国家及企业重视永续发展(ESG),这意味着不应在遥远的地方生产产品并运送到更远的市场。这样做会导致高碳足迹。因此永续发展的趋势要求大家将供应链向市场更靠近,“例如在美洲,可能会在拉丁美洲建立主要的生产基地以供应北美;在欧洲,东欧则作为生产基地服务于整个欧洲;在亚太地区,则是中国内地市场成为关键。”

  跨境电商重组供应链

  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再度对中国出口货物加征10%的关税,并且包括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包裹,尽管目前继续实行“最低限度”关税豁免待遇,直至美国商务部“建立足够的系统来全面、迅速地处理和收取关税收入”,但无可否认未来输美跨境电商产品将面临关税成本上升的风险。有跨境电商对此表示,会提高商品价格,将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同时,也有跨境电商积极进行供应链重组,将外国生产的商品上架,以规避关税冲击。

  供应地多元化 拓欧洲墨西哥市场

  从事五金工具业务的深圳一跨境电商负责人刘先生表示,公司通过亚马逊平台出口五金工具,包括家庭装修工具和手动工具等,产品来自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一年出口金额500万美元,美国业务占比达九成。美国确定加征中国出口商品关税后,公司产品出口美国关税接近30%,公司将通过“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供应链出口。同时,为了应对冲击,公司业务将加速多元化,在亚马逊平台开设更多账户,准备重点开拓欧洲和墨西哥等非美市场。

  从事跨境电商太阳能发电产品出口的深圳郭先生称,公司去年销售近亿元人民币,面对美国大幅加征关税,公司将利用美国、墨西哥的供应链解决产品供应问题。他强调,公司业务已经多元化,重点是东南亚、非洲和中美洲等地,可以规避中美贸易战风险。

   【抗关税有法】专家吁积极拓展非美市场

  美国最近确定对中国出口货物加征10%的关税,有专家认为,中国出口企业进行产能转移和开拓美国以外的非美市场,是目前较为有效的应对政策。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美国再度加征中国出口商品关税,将降低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和提高出口成本,出口企业就要想方设法降低生产、物流等成本,尽量消化一部分成本;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将一些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规避高关税。   他称,有的企业已经将产业链转移到墨西哥、东南亚和印度等地;有一些东部的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内地中西部,也可以降低成本。在销售渠道上,内地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如今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超过了50%,对美国的出口依赖正在不断地下降。另外,出口企业也在大力开拓内销,以减少对美国出口的依赖。建议政府给出口企业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和优惠,助力这些企业积极开拓非美市场,克服暂时的困难,并在信贷、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建议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内地知名财经人士李大霄指,美国在今年2月初已经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在这基础之上又计划在3月初额外增加10%的关税,这对中国出口带来很大冲击。“我国应该积极应对,一方面与美国积极展开谈判,如果没有成效便可以采取对等反制等行之有效的举措。”

  为了更好应对贸易战,李大霄又建议加大力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如东盟、中东、非洲和拉美国家市场的拓展,以及积极与欧盟合作,共同应对美国贸易战,重视非美地区的贸易开拓和维系,同时用更加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扩大贸易,更加重视跨境电商的拓展和应用,以更好地应对美国加关税的影响。

  中企涌入 马国槟城地价升

  港企鸿利达集团CEO特别助理梁秉然表示,公司于2019年赴马来西亚槟城投资,金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据他瞭解,在公司周边已有大量中国工厂纷纷涌入,“那里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样,成为全球企业的投资热土,土地价格每几个月就不一样,每年都在升。”宏丰金属制品财务总监黄晔也说,“由于很多中国企业都转移产能,目前槟城的工业厂房抢手,现在2,000万马币买不到如我们工厂面积一样的厂房。市场价格已经上涨了很多。”   与鸿利达类似,其他大湾区港商也纷纷将产能转向海外工厂。在惠州从事精密制造的宏丰金属制品财务总监黄晔对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受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公司于2024年初在马来西亚槟城,投资2,000万马币(当时折合约3,0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5,500平米二手厂房,然后进行改造。“如果要买地建厂房,时间比较久,至少要两到三年。那边很多工厂做的不太好,所以收购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黄晔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准备搬运机器去槟城工厂,主要搞自动化生产线,当地拟招聘不会超过50人,“因为在马来西亚人力资源不算很充足,只适合搞自动化生产。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不会去那里,还是选择去越南和柬埔寨。”

  拓新市场 进军亚欧拉非

  从事海运出口物流服务的深圳市中进国货代负责人唐毅表示,如今美国过高的关税令中国出口企业受到冲击,中国企业只能培育新的市场,如“一带一路”的东南亚、非洲、欧洲和拉美等,“中国商品还是很受欢迎的,而且欧洲不会像美国一样对中国商品肆意加税。不过,亚非拉受限于当地的购买力、政治稳定和经济基础,所以需要长期的开拓方能开花结果。”

  贸发局:为减对美依赖 全球贸易转移提速

  美国本周二(3月4日)起对中国货品加征额外10%关税。香港贸发局研究总监范婉儿日前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美国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实施更高的关税,短期内全球贸易流动必受到影响,但这也会加速贸易的转向,许多业务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地区,透过与新贸易伙伴的合作,减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及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

  港企感叹当地建厂效率不及内地   梁秉然感叹,早在2018年美国对中国出口货物加征关税时公司就赴马来西亚投资设厂,现在看起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这样可以保住一些美国客户的订单。不过他表示,马来西亚当地效率没有中国内地高,工业园的水电、道路、通讯等建设比较慢,需要一定时间,不像内地通常先搞好了“三通一平”,之后建厂就比较快了。

  据悉,特朗普在去年10月竞选期间就威胁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当时就让中国一些出口企业感到不安,于是纷纷谋划重组供应链。目前,中国不少芯片制造企业和科技公司正涌入马来西亚。另据外媒报导,马来西亚经济部长拉菲兹最近表示,很多中国公司积极“走出去”,考虑将工厂搬迁或业务扩展至马来西亚,今后几年中国企业将为马来西亚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其实力将可以匹敌在马来西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公司。

   多年来,马来西亚也积极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满足芯片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企业需求。该国北部的槟城吸引了一些芯片制造业企业,而南部的柔佛则成为新兴的数据中心基地。

2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出席记者会。美国总统特朗普13日签署备忘录,要求相关部门确定与每个外国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据文汇网报导,美国总统特朗普以所谓的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宣布本周二(3月4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加上2018年对华商品加征的关税,中国输美产品的关税将接近30%,无疑大幅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和提高出口成本,不少美国客户已要求中国厂商海外增设工厂以降低成本。为应对美国加征关税和客户的需求,大湾区不少港企正谋划将内地加工半成品在“一带一路”的东南亚国家生产后再出口美国,有港企拟扩大马来西亚工厂规模四成,提升当地设备自动化生产水平。

  特朗普2月1日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并取消了美国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货物的“最低限度”关税豁免。不过,美国白宫后来又表示对于后者暂缓征税,中国小额包裹仍可以享受免税待遇。对于美国再度对华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在大湾区的港商一直密切关注和积极应对。

  预早布局 增国外厂房投资

  在深圳和中山两地均设有工厂的港企鸿利达集团CEO特别助理梁秉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早前举行了开年新春会议,深圳、中山和马来西亚工厂的高管通过现场或视频参加,重点讨论了如何应对美国加征10%关税带来的冲击。他称,公司作为零部件厂商,主要是服务新能源汽车、健康用品、医疗器械等企业,而北美市场占公司海外业务比例近40%,因此美国市场对于公司业务来说很重要。此次美国加征关税,加上2018年加征的关税,累计关税将达到30%,大幅抬高了中国企业出口成本。

  “许多高管认为,我们先是观察,第一波冲击是与我们合作的成品出口商,看其反应如何和有何要求,不过,我们也会积极布局应对,计划今年将马来西亚工厂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以前的7,000平米扩大到10,000平米,增长40%,并且相应增聘四成人手。”梁秉然表示,目前马来西亚工厂员工有近170人,大部分是外劳,今年2月当地将最低工资调高到1,700马币,折合2,700多元人民币,高过深圳2,360元人民币的最低工资,加上他们工作效率低于中国内地,因此劳工成本不低。为此,中山工厂将于产品开发完后转到马来西亚工厂制造,公司拟加强设备自动化,通过机器代替人力,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