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朱立威谈湾区与香港发展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朱立威(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记者段晓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立威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他认为,特区政府对大湾区融合发展进行了很多思考,对大湾区发展的投入亦大大增加,相信这会对大湾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朱立威谈到,香港在盛世经济方面有明显优势,只要宣传及配套做的好一定可以成功,这也为说好香港故事带来正面影响。以下是专访全文:

  提升制度创新 推动湾区融合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看待大湾区现如今的发展情况?

  朱立威:在十四五规划以来,大湾区的整体融合及发展进度越来越快。日前,夏宝龙主任来到大湾区进行考察调研,这反映了国家对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非常重视。在特区政府方面,李家超特首在近些年对香港如何融入大湾区发展进行了很多思考。记得当时在推动大湾区发展中,正逢香港政治环境不是很好,接着遇上了疫情,所以香港融入大湾区的进度是比较慢的,但近些年来,从科技方面,河套区的建设将深圳及香港的科技人才融合。香港跟深圳方面最近也在讨论是否可以增加两地的流通,大湾区有一些制度需要衔接的,也有很多通关的问题,这包括人、资金、数据等等,中间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探讨的。但我自己可以看到,无论是特区政府以及大湾区各大城市,对大湾区的发展是非常积极,不留余力的。特区政府的官员也经常去深圳沟通交流,如何在一些法规上做的更好,因为只有人、物、财的流通,大湾区的融合才会更好。这两三年大湾区的发展及投入是有很大进步的,我自己是有信心对大湾区快速发展的。

  中评社记者:香港融入大湾区过程中,如何与内地方面加强制度融合创新,推动大湾区快速建设?

  朱立威: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在大湾区融合当中香港是比较独特的,香港想在大湾区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帮助国内公司走出国际。香港与西方的制度接轨,包括一些专业服务。现在香港一些执业律师可以去大湾区透过一个课程,考取大湾区律师执业牌照,他们就可以在大湾区进行执业,这就是大湾区如何在专业资格上进行互认。此外,香港如果输入外劳将来也可以从大湾区输入进来,医护、司机等等这些都可以实现,这些专业资格互认可以做得到,不是很困难的,制度融合方面将来大湾区可以做示范单位。此外,香港一些长者希望回内地养老,但某些药物上两地之间无法互认,但未来是否可以在内地的香港医院开放这些药物给香港长者,首先在大湾区进行药物上的互认,然后在拓展到大湾区以外的内地城市,起到一个先锋作用。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朱立威(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记者:您曾在专栏中提到系统观念对香港发展的重要性,可否详细谈一下系统观念如何帮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朱立威:香港在未回归之前都是在使用西方体系,而我们国家一直是走社会主义,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回归后,香港的各行各业都没有特别瞭解内地的社会制度。三中全会释放了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要进行改革,但香港可能是被资本主义影响,不是很明白什么叫改革,也不明白什么是系统观念。据我瞭解,系统观念就是内地发展一个产业,思考的非常多,整个过程都有考虑到,就拿中国电动车来讲,看到很多电动车园区不单是发展车子,而且有电池、充电桩、电车系统等,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且多方面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但很多香港人都不是很明白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拿新科技去提升产业的生产力。我认为香港要学习内地的系统思维,例如香港都明白发展金融的重要性,但如何发展呢。系统观念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香港也要思考在国家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同时也要知道香港的自身优势,更要把握这种优势,用好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及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香港自然就会发展的很好了。

  我认为香港的公务员是很有能力的,但可能需要稍微提升一下大局观、系统观,更重要的是要瞭解国家的国情。瞭解国家的国情是香港人的弱点,很多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瞭解,香港的独特优势也需要一些指导思想。香港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但这个瓶颈期并不代表香港无法突破,香港有历史原因,我们跟西方是接轨的,但如何发挥这个优势呢,就是要有系统、有指导思想去进行发挥。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朱立威(中评社 段晓鲁摄)

  盛世经济有优势 说好香港故事

  中评社记者:香港在盛世经济方面有哪些优势,盛世经济能为香港旅游业带来什么?

  朱立威:我认为香港在盛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香港是国际著名的大都会及旅游城市,全球各地的游客都很想来到香港,但可能是疫情之后全球经济受到打击,旅客需考虑支出问题。经历过黑暴事件后,很多西方国家抹黑香港,而这一种抹黑是毫无根据的,但还是有人不相信,认为香港不安全。而在这种情况下,透过盛世经济,如足球赛、演唱会、博览会,旅客来到香港是有目的的,因为有自己喜欢的活动参加,而他们来到香港后就可以重新认识香港,减少误会。

  我认为只要来过香港,就知道西方对香港的抹黑都是假的。盛世经济可以带动到香港旅游,因为旅客在参加完这些活动后,一定会去香港其他的地方走走看看,只要香港的宣传及配套做得好。据我瞭解,很多外国旅客对香港九龙城非常感兴趣,启德体育园旁边就是九龙城,那么外国旅客看完演出,怎么不会过去九龙城看一看呢,这样就可以带动启德体育园周边的发展了。特区政府也可以在启德体育园周边派小册子,介绍香港旅游热门景点,或是是送一些优惠卷让海外游客进行购物,又或是提供一些免费的穿梭巴士送旅客到景点去,这些穿梭巴士可以提供在体育园活动未开始的时候,解决外国旅客的空闲时间,帮助他们计划好行程。所以盛世经济只要各方面宣传配套做得好,一定会很有帮助的,甚至对说好香港故事都是有利的。

  赤字问题需面对 检视投资回报比率

  中评社记者:新的财政预算案即将出炉,预计今年会再出现千亿财赤,您如何看待特区政府的财赤问题? 

  朱立威:香港财赤问题很多都有历史性的原因,因为香港经历了黑暴事件以及疫情的影响,再加上贸易战等。其实全球的经济现在都不好,在这个情况下香港出现财赤,未必是特区政府管理的不够好,不过现实就是财赤问题的确出现了,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财赤问题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关于节流访问,我看到数据显示特区政府有一半的开支都是内部开支,也就是政府内部的人工、薪资等。现在市面上有声音说,公务会减薪这个问题,我认为公务员的薪酬水平需要做调研,看看是否是过高。此外,今年是否考虑实施公务员冻薪,因为减薪或是加薪在现在这个情况下都是两难的,这需要顾虑公务员的士气,同时也要顾虑其他社会人士的看法,那么今年冻薪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现在特区政府有10多万公务员,但其实还有1万多的空缺岗位,特区政府一直在招聘新的人手,由于现在的经济情况,特区政府是否考虑暂时在未来18个月不再聘请新的人手。特区政府每个部门在内部重整一下自己的资源,是否能在其他方面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18个月过后,特区政府的调研如果显示某些岗位确实要聘请人手,到时候就可以执行,但有些职位不需要的,那么就停止招聘人手。我认为公务员的薪金占特区政府这么大的比例的话,真的需要检讨一下,是否要将现有的编织进行整合。

  另外,在政府招标过程方面,是否能将一些不必要的程序简化。香港做工程很贵,有一些专业人士提出,香港这么多年来,工程方面的程序没有更新,当中一些程序可造成昂贵的费用,特区政府是否可以将一些不合时宜的程序给删除,因为现在政府在做很多工程项目,如果每个项目都可以节约一点钱,那么就会积少成多,为政府开支节约不少的钱。

  在开源方面,政府可以将公屋出售给现有的住户,这就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同时如果整栋公屋出售的话,在管理方面也为政府节省不少开支,因为公屋变成了私人物业。这样做的话特区政府也回应了香港市民的置业需求,同时增加政府收入,帮助公屋在市面的流转。但最主要解决财赤问题,还是要香港经济情况转好,政府需要检视投资与回报的比例,而不是为了省钱而省钱,况且有一些开支,比如说北部都会区发展,这些对香港未来有利的,是需要去投入资金的,但政府也要考虑是否有其他的项目不需要投资,重新看一看该投资的回报,这样会更好。

  中评社记者:民建联人大政协办事处已经成立了两年时间,可否介绍一下过去两年做出的工作成果?

  朱立威:民建联成立人大政协办事处的目的是,如果港人在内地出现问题,他们知道去找谁寻求帮助,我们帮助最多的是处理个人案件,这帮助了不少香港普通市民,如纠纷案件、内地法律问题等。我认为在这方面民建联办事处做的非常好,但最重要的目的是方便市民找到我们。民建联人大政协办事处分为几个部门,互相负责的范畴各有不同,每年关于两会我们自己内部也有分工,其实香港与内地之间有很多地方需要融合,那么可以透过这个办事处向两会反映,民建联接触社会层面也比较广泛,听到了不少社会的声音,办事处可以将这些声音进行整合反应到中央。

  推行大湾区游艇自由行 过境程序要简化 

  中评社记者:能否谈一下您不久前向全国两会提交的议案有哪些重点内容?

  朱立威:有个比较成熟且重要的内容就是大湾区游艇自由行,我自己比较关心大湾区旅游融合以及推广,这几年我也提出了不少关于这方面提议,包括去年提出的一程多途。今年的施政报告中特首也提出了游艇自由行,同一时间广东省在去年11月的文件中也认同了这个措施,认为游艇自由行是未来大湾区旅游融合的方式之一,在这个契机下,我认为游艇自由行要优化,如何促进更多人使用这个游艇自由行,其原因是出入境过程比较复杂。

  现在大湾区游艇自由行在南沙及深圳已经开始实施,但未扩及到每个大湾区城市,申请游艇自由行需要押金,也需要办理很多手续,这其中的程序很多都是可以进行简化的。现在港车北上,或是内地车来到香港,都执行了很多简化的制度,游艇自由行一样可以做到,因为现在水路出入境都运用了高科技,使用定位已经可以跟踪来往的船只,并且即时显示船只的信息,这样就不会出现非法船只出入境问题。在游艇自由行配套方面,因为内地游艇来到香港需要有地方停船,而现在香港本地出现了游艇泊位短缺的问题,但去年的施政报告也提出过,在香港不同地方增设游艇泊位,我认为香港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很积极的配合游艇自由行这个措施了,但我想把这个信息告诉内地政府,未来可否开放更多的城市参与到大湾区游艇自由行中来,这个措施也可以参考现在的一签多行,游艇只要办理一次签证,即可以多次来往内地与香港之间。这些举措都可以帮助到大湾区游艇自由行的发展,同时也为两地带来庞大的旅游收入。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朱立威(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记者段晓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立威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他认为,特区政府对大湾区融合发展进行了很多思考,对大湾区发展的投入亦大大增加,相信这会对大湾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朱立威谈到,香港在盛世经济方面有明显优势,只要宣传及配套做的好一定可以成功,这也为说好香港故事带来正面影响。以下是专访全文:

  提升制度创新 推动湾区融合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看待大湾区现如今的发展情况?

  朱立威:在十四五规划以来,大湾区的整体融合及发展进度越来越快。日前,夏宝龙主任来到大湾区进行考察调研,这反映了国家对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非常重视。在特区政府方面,李家超特首在近些年对香港如何融入大湾区发展进行了很多思考。记得当时在推动大湾区发展中,正逢香港政治环境不是很好,接着遇上了疫情,所以香港融入大湾区的进度是比较慢的,但近些年来,从科技方面,河套区的建设将深圳及香港的科技人才融合。香港跟深圳方面最近也在讨论是否可以增加两地的流通,大湾区有一些制度需要衔接的,也有很多通关的问题,这包括人、资金、数据等等,中间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探讨的。但我自己可以看到,无论是特区政府以及大湾区各大城市,对大湾区的发展是非常积极,不留余力的。特区政府的官员也经常去深圳沟通交流,如何在一些法规上做的更好,因为只有人、物、财的流通,大湾区的融合才会更好。这两三年大湾区的发展及投入是有很大进步的,我自己是有信心对大湾区快速发展的。

  中评社记者:香港融入大湾区过程中,如何与内地方面加强制度融合创新,推动大湾区快速建设?

  朱立威: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在大湾区融合当中香港是比较独特的,香港想在大湾区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帮助国内公司走出国际。香港与西方的制度接轨,包括一些专业服务。现在香港一些执业律师可以去大湾区透过一个课程,考取大湾区律师执业牌照,他们就可以在大湾区进行执业,这就是大湾区如何在专业资格上进行互认。此外,香港如果输入外劳将来也可以从大湾区输入进来,医护、司机等等这些都可以实现,这些专业资格互认可以做得到,不是很困难的,制度融合方面将来大湾区可以做示范单位。此外,香港一些长者希望回内地养老,但某些药物上两地之间无法互认,但未来是否可以在内地的香港医院开放这些药物给香港长者,首先在大湾区进行药物上的互认,然后在拓展到大湾区以外的内地城市,起到一个先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