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港铁事故频出 港媒促检讨管理机制
中评社香港12月7日电(记者卢哲)港铁将军澳线5日发生列车接驳机件严重故障,造成服务暂停4小时。而上月13日荃湾线油麻地站发生列车出轨、车门飞脱的严重事故。不到一个月时间,作为港人重要出行工具的港铁接连事故,社会表达极大关注。多家报章6日发表社评指出,港铁暴露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尤其应检视港铁维修管理是否存在不足及系统性的风险,而政府亦应加强对港铁的管理机制问责。
香港《明报》6日发表社评《甩门未几又甩卡港铁维修存疑问》表示,港铁继上月列车“甩门”后,昨天又怀疑发生“甩卡”事故,逾千人要行路轨疏散。今次事故发生于早上繁忙时间,幸未造成伤亡,然而铁路安全不能靠运气,港铁一个月内接连发生严重事故,两宗意外似乎都指向硬件维修保养甩漏,事故调查单单聚焦于技术性的成因,容易忽略背后可能牵涉的管理问题。近年港铁人手流失严重,部分核心维修工作需要外判,维修保养质素有否因此受影响,值得深入探究,有关问题并不适合由港铁管理层“自我检讨”,政府作为大股东,应该主动介入,包括考虑以独立调查方式,检视港铁维修管理是否存在不足及系统性的风险。
社评表示,本港交通以铁路为骨干,服务安全可靠至关重要,政府既然定下这样的交通发展策略,就有责任督促港铁做好本业。近年港铁将一些核心维修工作外判,外判员工估计占全部维修人员逾一成,港铁强调有安排专责人员督导维修外判工作,可是近期港铁一再出事,人员流失与维修工作外判,究竟有否影响保养质素,有必要深入探究。港铁昨天宣布将全面检讨现有的铁路资产管理及维修保养制度,确保维持高水平,惟暂时并不清楚,有关检讨何时完成、会否呈交给政府及向公众交代。港铁作为上市公司,重视成本控制的管理思维,有可能影响到员工薪酬及维修工作上的处理,政府身为港铁大股东,有责任跟进,除了责成港铁在指定限期内提交相关检讨报告,立法会亦可发挥监察角色,包括针对近期接连发生的甩门甩卡事故,展开独立调查,检视港铁在维修管理方面有没有缺失及盲点,而不是单单靠港铁自己查自己。
香港《文汇报》在社评《港铁问责机制落实到管理层,要待何时?》中表示,不到一个月时间,港铁接连发生严重事故、造成服务延误,严重影响市民出行,暴露出安全管理存在不容低估的问题。每次出现事故,政府按机制处罚,但多年效果不彰。舆论早就指出,处罚机制只罚公司、不罚管理层,问责不落实到个人,对港铁完善管理、防范事故效果有限。加强问责,将问责机制与港铁管理层评核、待遇挂钩,是社会各界共识,政府应尊重民意,下决心整顿港铁管理,确保铁路交通服务安全高效优质。
社评表示,港铁是本港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日均客量超39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市场的47%以上。但近年铁路交通出现安全事故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密,受影响的市民亦越来越多,如2019年荃湾线中环站撞车、东铁线红磡站出轨、2021年铜锣湾站撞毁广告牌导致车门脱落、今年10月3日屯马线乌溪沙至钻石山出现信号故障列车服务暂停、今年11月13日荃湾线列车在油麻地站撞毁车门并出轨等。这些事故揭示港铁安全管理存在隐患,事故后的应急处理亦有很大改善空间。
社评认为,社会各界一直呼吁,对港铁惩罚机制须与管理层的绩效薪酬挂钩,一旦出现严重事故,应扣减甚至取消管理层的年度花红。每次严重事故后,这些质疑、呼吁就成为老生常谈,社会各界都感觉失望麻木了,不知问责制何时能够真正完善。有意见指出,港铁事故频繁、改善无力,与港铁“一铁独大”有关。特区政府交通策略长期向港铁倾斜,有保障交通服务稳定、推动环保的考量,但客观上造成港铁没有足够动力改善服务。针对港铁缺乏竞争下事故层出不穷,特区政府有必要全面检视本港的交通服务规划,引进更多市场竞争者,包括合理拓展巴士等其他公共交通的市场空间,促使港铁更专注提升交通服务,更有效保障市民安全高效出行。
香港《东方日报》在社评《事故一宗也嫌多 严管铁路防闯祸》中表示,铁路事故,牵连甚广,一宗也嫌多,铁路公司首当其冲,责无旁贷,相信港铁都极力想避免每一宗事故,可是不足一个月,发生两宗严重事故,整个铁路系统究竟存在什么隐患,关系每日数以百万计乘客安全,港铁必须对大众有详细交代,上次甩车门,今次坏车卡,下次又会是什么?
社评表示,港铁超过40年历史,部分硬件老化是必然,近年亦积极更换及优化,包括更换旧款列车,以及更新信号系统,可是后者效果不理想,依然在寻求完善方案。港铁有在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却被一次又一次事故打击乘客的信心,显然,加强监管是事在必行。
中评社香港12月7日电(记者卢哲)港铁将军澳线5日发生列车接驳机件严重故障,造成服务暂停4小时。而上月13日荃湾线油麻地站发生列车出轨、车门飞脱的严重事故。不到一个月时间,作为港人重要出行工具的港铁接连事故,社会表达极大关注。多家报章6日发表社评指出,港铁暴露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尤其应检视港铁维修管理是否存在不足及系统性的风险,而政府亦应加强对港铁的管理机制问责。
香港《明报》6日发表社评《甩门未几又甩卡港铁维修存疑问》表示,港铁继上月列车“甩门”后,昨天又怀疑发生“甩卡”事故,逾千人要行路轨疏散。今次事故发生于早上繁忙时间,幸未造成伤亡,然而铁路安全不能靠运气,港铁一个月内接连发生严重事故,两宗意外似乎都指向硬件维修保养甩漏,事故调查单单聚焦于技术性的成因,容易忽略背后可能牵涉的管理问题。近年港铁人手流失严重,部分核心维修工作需要外判,维修保养质素有否因此受影响,值得深入探究,有关问题并不适合由港铁管理层“自我检讨”,政府作为大股东,应该主动介入,包括考虑以独立调查方式,检视港铁维修管理是否存在不足及系统性的风险。
社评表示,本港交通以铁路为骨干,服务安全可靠至关重要,政府既然定下这样的交通发展策略,就有责任督促港铁做好本业。近年港铁将一些核心维修工作外判,外判员工估计占全部维修人员逾一成,港铁强调有安排专责人员督导维修外判工作,可是近期港铁一再出事,人员流失与维修工作外判,究竟有否影响保养质素,有必要深入探究。港铁昨天宣布将全面检讨现有的铁路资产管理及维修保养制度,确保维持高水平,惟暂时并不清楚,有关检讨何时完成、会否呈交给政府及向公众交代。港铁作为上市公司,重视成本控制的管理思维,有可能影响到员工薪酬及维修工作上的处理,政府身为港铁大股东,有责任跟进,除了责成港铁在指定限期内提交相关检讨报告,立法会亦可发挥监察角色,包括针对近期接连发生的甩门甩卡事故,展开独立调查,检视港铁在维修管理方面有没有缺失及盲点,而不是单单靠港铁自己查自己。
香港《文汇报》在社评《港铁问责机制落实到管理层,要待何时?》中表示,不到一个月时间,港铁接连发生严重事故、造成服务延误,严重影响市民出行,暴露出安全管理存在不容低估的问题。每次出现事故,政府按机制处罚,但多年效果不彰。舆论早就指出,处罚机制只罚公司、不罚管理层,问责不落实到个人,对港铁完善管理、防范事故效果有限。加强问责,将问责机制与港铁管理层评核、待遇挂钩,是社会各界共识,政府应尊重民意,下决心整顿港铁管理,确保铁路交通服务安全高效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