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连通水系,织补绿色空间

  中评社北京2月19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全长7.8公里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宛如一条穿越时空的缎带,铺展在首都北京的核心区域。它是文化的轴线,也是生态的轴线。从空间布局到建筑营造,再到轴线上的绿化植被,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如今,古老的北京中轴线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春和景明,北京景山,蜡梅花开。站在万春亭观景台环顾四周,壮美中轴线尽收眼底。

  纵贯南北,连通古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宛如一条穿越时空的缎带,铺展在首都北京的核心区域,自南端的永定门向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

  自元代肇始,历经数百年至今仍然焕发勃勃生机,北京中轴线既是文化的轴线,也是生态的轴线。从古代“象天法地”的营城理念,到如今“留白增绿”的生态实践,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景山是如何建造的”“故宫百年不涝的秘密是什么”“北海团城内集雨节水的高科技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跟着专家探访北京中轴线上及周边的建筑、水系、街道、绿地等所蕴含的生态智慧。

  依托自然地形,借助水系形成天然通风廊道

  新学期伊始,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崇臣格外忙碌。他马不停蹄到多个小学去给学生讲“开学第一课”——北京中轴线上的生态智慧。王崇臣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北京中轴线的生态,科普是工作的重点。

  “如果站在中轴线北端的鼓楼上,向南眺望中轴线,会发现北京地势起伏自然、建筑高低错落有序。”王崇臣说,中轴线及其周边在空间布局上讲究顺势而为,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