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文化地标日月贝闪耀粤港澳大湾区

珠海大剧院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中评社 姜宜芃摄)

  中评社北京2月19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珠生于海,海生于贝”——在珠海野狸岛上,两枚巨型“贝壳”正以优雅姿态讲述着新时代的海洋故事。作为中国首座海上歌剧院,珠海大剧院自2017年启用以来,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

  这座由加拿大设计师陈可石教授领衔设计的建筑,以“日月双贝”的独特造型打破传统剧院方正格局。大贝壳高90米,可容纳1600人的歌剧厅采用全球首创"海岛浮云"穹顶;小贝壳高60米,多功能厅的环形观众席暗合贝壳纹理。建筑外立面由8000多块异形曲面铝板拼接而成,每当日落时分,双层穿孔板透出的暖光如同珍珠母贝的天然光泽。设计团队从珠海“百岛之城”的地理特征中汲取灵感,将贝壳造型与海洋文化深度融合。建筑基座特意设计成海浪形态,与香炉湾的潮汐形成动态呼应。设计师陈可石曾透露,方案确定前团队收集了珠海渔民家中数百枚贝壳标本,最终选定日月贝作为原型,既因其形态优美,更因其“孕育珍珠“的象征意义。

  这座文化地标的诞生,恰与珠海的城市转型同频共振。四十年前还是渔村码头的香炉湾,如今已崛起为城市新中心。剧院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攻克了海上桩基、抗台风结构等12项技术难题,其采用的清水混凝土工艺使建筑表面呈现出贝壳天然肌理。夜间灯光系统可呈现256种颜色变化,每逢重大节日,贝壳幻化为巨型屏幕,为游客们上演光影艺术秀。

  “这里每个角度都是打卡点。”从情侣路望去,贝壳建筑与港珠澳大桥形成“一桥双贝”的壮丽景观;退潮时分,建筑倒影在海滩上勾勒出梦幻的“海上生明月”。据统计,剧院年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周末音乐会、艺术市集等活动让高雅艺术融入市民生活。

  珠海大剧院不仅承载表演功能,更成为城市文化基因的容器。这座从海洋中“生长”出来的建筑,正以文化磁极效应重塑着城市气质。在官方发布的城市影像中,日月贝被喻为“咸淡水交汇处孕育的艺术明珠”,其独特的滨海美学已成为珠海浪漫城市气质的实体注脚。从渔港号子到歌剧咏叹,日月贝见证的,正是珠江口西岸这场波澜壮阔的文化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