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正月十五 探长治悬塑秘境

“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中评社 姜宜芃摄)

  中评社北京2月17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太行山南麓的晨雾尚未散尽,长治市郊大辛庄镇的观音堂已迎来第一缕曦光。这座占地仅四百平方米的明代寺院,以五百余尊悬塑构筑出中国彩塑艺术的“微缩宇宙”。春节期间,游客推开斑驳的朱漆山门时,斜射的阳光穿透观音殿雕花槅扇,将满室悬塑镀上流动的金箔——申时的光线穿透梁柱,令彩塑群如生。

  三教共栖的悬塑剧场

  万历十年的春幡飘扬在潞安府时,潞州卫指挥佥事郗钦未必料到,他捐建的这座三进院落会成为中国悬塑艺术的“最后狂欢”。主殿面阔三间的规制掩不住内在的磅礴:7.6米层高内,悬塑如层云叠嶂般构筑出九重天界。儒冠博带的孔门弟子与持笏朝元的玉皇众神共处南壁,北墙药师佛的琉璃背光旁,竟藏着《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的泥塑戏台——这种打破教派藩篱的创作,是晚明三教合流思潮的立体注脚。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呈品字形悬浮在斗拱间,泥塑飘带以0.3毫米厚度呈现迎风之势,这种将哲学思辨转化为视觉轻灵的技艺,堪称悬塑史上的孤例。更令人称奇的是西南角梁架上三十五佛造像,每尊仅巴掌大小,却通过金粉点染的瞳孔传递出迥异神态,考古队曾用微距镜头捕捉到某尊佛像虹膜中的"开脸"笔触——那是明代匠人用鼠须笔蘸取珍珠粉勾勒的绝技。

  五十三参的时空折叠

  主尊观音背后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悬塑带,构成了一条螺旋上升的朝圣之路。从基座的市井百态到藻井的琼楼玉宇,童子历经的53个求法场景,被压缩在垂直6米的立体空间内。

  这组悬塑其实是部加密的晚明《清明上河图》。挂着“潞绸”招牌的布庄前,戴瓦楞帽的商贩正在称量党参;酒肆二楼窗棂间,隐约可见翻阅《金瓶梅》的文人——这些藏在宗教叙事中的世俗切片,让400年前的山西民生在悬塑中永生。最精妙的当属南次间梁架上的“二十四诸天”:夜摩天手持的青铜镜竟以0.1毫米银箔贴制,每逢正午阳光直射,镜面会将光斑折射至地藏菩萨的锡杖顶端,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光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