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香港与内地金融业生机勃勃兴盛可待

  中评社北京2月10日电/网评:香港与内地金融业生机勃勃兴盛可待
  来源:大公网  作者:陆文英

  近年来,世界风云四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尤其是美国特朗普上台之后,发起了针对我国及香港特区的连串所谓“制裁”举措,香港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对种种困扰逆境,香港是奋发自强、沉着应对,还是惊慌失措、自乱阵脚?近日就有人在媒体公开宣称:“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已临生死关头,香港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因为香港金融业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员,如果被排挤被疏离这个体系,香港金融中心必难以生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云云,言论耸人听闻,香港金融业什么时候竟成了要依附西方之“皮”才能生存的“毛”?

  早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并明确了“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习近平主席更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因此,香港作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决不许、也绝不会沦为西方金融的附属附庸,香港金融业独立自主,自成体系,有自身发展的方式方向。

  中国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

  事实上,随着中国市场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有序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国际资本,越来越多的外资纷纷踏足这片热土。截至2024年6月末,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共41家,代表处共127家,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87万亿元人民币,去年上半年净利149亿元,较前年同期的116亿元有显着增长。

  2024年,外资券商正持续加码中国金融业务。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摩根士丹利期货公司、摩根大通期货公司及花旗证券等。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券商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33.16亿元,净利799.9亿元。外资证券公司总资产合计6220亿元,占产业整体比例约5.3%,营业收入合计140亿元,占业界整体比例约6.89%。

  在资管领域,自2006年中国推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政策以来,近二十年间,QDII显着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全球化。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市场上共有189家金融机构累计获得1677.9亿美元的QDII额度,与2023年同期相比,实现了101.8%的大幅成长。其中证券类机构的累计批准额度从4月底的905.5亿美元增加至921.7亿美元,显示出证券类机构在QDII业务中的强劲成长动能。

  在香港,欧美投资者对这个亚洲最大的金融市场的信心也未见减缩,本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在回顾2024年香港经济状况时表示,据近期及过去数年市场数据,本港市场交易活跃度及深度明显不断改善。随着去年9月中内地推出支持经济政策措施,港股市场气氛改善,交投转趋活跃,10月及11月合计日均成交额2083亿元,远高于首9个月的1133亿元。至于首11个月新股集资额790亿元,按年升1.1倍。期货及期权日均成交量逾150万张,按年亦升16%。香港作为国际投融资及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稳固,继续成为全球投资者青睐的市场。

  香港市场仍获国际青睐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对近月港股交投转旺现象引述分析指,近期港股净买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欧美投资者,他们占净买入价值约85%;投资者分布方面,有九成来自基金或投行。资料显示,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FDI)中,英国和美国的投资部位占比最高,分别为9.8%和2.3%。在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资人中,欧美投资人占比47.6%,几乎占了香港外来投资者的过半。

  事实上,中央一直对香港寄望甚殷。在上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的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上也特别提到,要扩大制度型开放,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过去一年,香港金融业尽管面对不利因素增加,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一些困难。但是在国家支持下,业界人士协同特区政府积极应变,香港正加大加快与内地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以高质量赋能及发挥全球化运营特长,进一步强化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项业务功能之完善与建设。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业充满希望,发展机遇和前景无限广阔,有力的数据和亮丽的发展现实必打破悖谬的谎言,港人应擦亮眼睛、澄清心水,不要受蛊惑宣传欺骗。   中评社北京2月10日电/网评:香港与内地金融业生机勃勃兴盛可待
  来源:大公网  作者:陆文英

  近年来,世界风云四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尤其是美国特朗普上台之后,发起了针对我国及香港特区的连串所谓“制裁”举措,香港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对种种困扰逆境,香港是奋发自强、沉着应对,还是惊慌失措、自乱阵脚?近日就有人在媒体公开宣称:“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已临生死关头,香港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因为香港金融业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员,如果被排挤被疏离这个体系,香港金融中心必难以生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云云,言论耸人听闻,香港金融业什么时候竟成了要依附西方之“皮”才能生存的“毛”?

  早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并明确了“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习近平主席更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因此,香港作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决不许、也绝不会沦为西方金融的附属附庸,香港金融业独立自主,自成体系,有自身发展的方式方向。

  中国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

  事实上,随着中国市场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有序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国际资本,越来越多的外资纷纷踏足这片热土。截至2024年6月末,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共41家,代表处共127家,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87万亿元人民币,去年上半年净利149亿元,较前年同期的116亿元有显着增长。

  2024年,外资券商正持续加码中国金融业务。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摩根士丹利期货公司、摩根大通期货公司及花旗证券等。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券商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33.16亿元,净利799.9亿元。外资证券公司总资产合计6220亿元,占产业整体比例约5.3%,营业收入合计140亿元,占业界整体比例约6.89%。

  在资管领域,自2006年中国推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政策以来,近二十年间,QDII显着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全球化。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市场上共有189家金融机构累计获得1677.9亿美元的QDII额度,与2023年同期相比,实现了101.8%的大幅成长。其中证券类机构的累计批准额度从4月底的905.5亿美元增加至921.7亿美元,显示出证券类机构在QDII业务中的强劲成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