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外部势力干预香港 如何应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博士受邀讲座(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香港5月10日电(记者林艶)5月9日下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博士受邀参加香港大学中国制度研究中心学术前沿讲座,重点围绕美国政府的香港政策演变、特征及趋势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并就如何应对未来提出了具体的思考建议。此次讲座由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中国制度研究中心总监阎小骏主持,来自外交部驻港公署、香港特区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以及港大师生到场聆听。

  张建表示,中美在香港议题上的主要矛盾是中国政府在香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的核心利益和“一国两制”的实践与美国试图在香港构建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和实现“以港遏中”目的之间的矛盾。其博弈逻辑主要体现为主权与霸权的两种秩序分野,善治与霸道的两种治理结构,融合与霸凌的两种发展格局。

  张建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国对港政策演变过程,并且将其概括归纳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世纪到二战前的美国对港政策谋求商业利益,将香港视为向东亚、东南亚扩张的战略要点;第二阶段,二战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港政策是谋求国际地位,削弱英国殖民体系的支点;第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对港政策则是将香港纳入遏制中国的“冷战体系”,作为全面遏制、封锁和演变中国的前哨阵地,对港政策具有明显的“冷战”特色;第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美国对港政策则是高度关注香港前途走向、以国内法确保美国在港利益存在;第五个阶段,香港回归以来的美国对港政策则从附属于美国对华政策、注重在港经济利益转向“以港遏中”、注重地缘政治利益。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以来,随着中美关系进入竞争博弈时期以及香港政治生态的变化,美国对香港事务的介入力度不断加大。美国一些敌对势力是干涉香港事务的最主要外部势力,成为“一国两制”香港实践最主要的外部干扰因素。其主要行动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涉港制裁,取消香港的单独关税区地位;推动“港独”国际化,为“港独”分子提供支持和庇护;通过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包装;联合盟友共同干预香港事务;唱衰香港。

  张建指出,当前美国对香港的政策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打压香港与遏制中国相结合;二是国内立法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三是支持反中乱港与借助国际平台相结合;四是抹黑诋毁与直接制裁相结合。

讲座现场(中评社 林艳摄)

  张建认为,未来美国对香港政策趋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美国将继续利用“三法一命令”(《美国—香港政策法》《香港人权与民主法》《香港自治法》和《关于香港正常化的行政命令》)施加制裁;二是推行“价值观外交”,更加注重借助“人权”议题加大对香港事务的干预;三是打造“涉港联盟”,共同通过国际平台发起涉港议题施压。同时,他也认为,美国会更多地借助国际组织平台,重新加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特朗普退出的国际组织,包括五眼联盟、七国集团施压,以意识形态为主进行斗争和政治制裁,减少经济制裁措施,回应涉港利益集团的诉求,维护美国在港经济利益;四是国会推动新的涉港法案和条款,作出新的涉港制裁;五是在“精准制裁”和维护美国在港经济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六是借助包括国安法焦点案件在内的重要时间、事件节点施压。

  对于未来的政策建议,张建提出了五点思考方向:一是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取向在其对华政策与对港澳政策中的互动平衡。二是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在其国内民意中的认识发展与反应。三是中央层面与港澳特区层面在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方面如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达到协同效应。四是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的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如何与中国对外战略、外交政策的目标平衡。五是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与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之间的平衡。同时,他认为,反制美西方在香港议题上的反应应注重差异化、在香港议题上的制裁更加精准化,在香港议题上的介入更加常规化,在香港议题上的渗透更加多元化。

  具体而言,张建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多种手段应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第二,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要加强反干预、反制裁的机制和能力建设;第三,充分利用外部势力对港政策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烈度和等级的反介入、反干预以及相应的互动政策;第四,严格按照香港国安法有关条款打击外部势力对香港事务的干预;第五,推动基本法第23条立法,发挥香港国安法和23条立法的协同作用;第六,继续发布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事实清单,揭露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的事实;第七,香港特区政府以及民间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反驳美国的打压;第八,以美国在香港的战略利益、经济行业经济利益牵制美国对香港的制裁;第九,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有效落实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推动“一国两制”在香港的高质量实践。

张建重点围绕美国政府的香港政策演变、特征及趋势这一主题发表演讲,讲座由阎小骏主持。(中评社 林艳摄)

讲座现场(中评社 林艳摄)

讲座现场吸引了港大师生(中评社 林艳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博士受邀讲座(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香港5月10日电(记者林艶)5月9日下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博士受邀参加香港大学中国制度研究中心学术前沿讲座,重点围绕美国政府的香港政策演变、特征及趋势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并就如何应对未来提出了具体的思考建议。此次讲座由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中国制度研究中心总监阎小骏主持,来自外交部驻港公署、香港特区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以及港大师生到场聆听。

  张建表示,中美在香港议题上的主要矛盾是中国政府在香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的核心利益和“一国两制”的实践与美国试图在香港构建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和实现“以港遏中”目的之间的矛盾。其博弈逻辑主要体现为主权与霸权的两种秩序分野,善治与霸道的两种治理结构,融合与霸凌的两种发展格局。

  张建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国对港政策演变过程,并且将其概括归纳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世纪到二战前的美国对港政策谋求商业利益,将香港视为向东亚、东南亚扩张的战略要点;第二阶段,二战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港政策是谋求国际地位,削弱英国殖民体系的支点;第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对港政策则是将香港纳入遏制中国的“冷战体系”,作为全面遏制、封锁和演变中国的前哨阵地,对港政策具有明显的“冷战”特色;第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美国对港政策则是高度关注香港前途走向、以国内法确保美国在港利益存在;第五个阶段,香港回归以来的美国对港政策则从附属于美国对华政策、注重在港经济利益转向“以港遏中”、注重地缘政治利益。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以来,随着中美关系进入竞争博弈时期以及香港政治生态的变化,美国对香港事务的介入力度不断加大。美国一些敌对势力是干涉香港事务的最主要外部势力,成为“一国两制”香港实践最主要的外部干扰因素。其主要行动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涉港制裁,取消香港的单独关税区地位;推动“港独”国际化,为“港独”分子提供支持和庇护;通过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包装;联合盟友共同干预香港事务;唱衰香港。

  张建指出,当前美国对香港的政策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打压香港与遏制中国相结合;二是国内立法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三是支持反中乱港与借助国际平台相结合;四是抹黑诋毁与直接制裁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