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遗迹:雪落红山5000年
中评社北京2月14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凌晨的101国道光影闪烁,车窗外,大雪覆盖的辽西平原安详静谧。大雪是自然写给新春的信笺。
2025年春节前,公路上挤满彻夜不停的车辆和思乡急切的游子。车轮碾过冰壳的脆响惊起寒鸦,黑色翅影掠过处,忽见浑圆山丘自雪原隆起——牛河梁到了。
是了,车已路过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附近。车开到这里,我知道家已经不远了。
风卷着雪粒沿着大地丘陵间的公路游走,恍若5000年前的篝火仍在吞吐呼吸。那远处的红山遗迹,到底是物理的坐标又或是心灵的坐标?
文明的遗迹在现实中沉睡,又在时空中逐渐苏醒。
在距今约5000至5800年前的今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活着被称为“红山先民”的史前居民。红山文化因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市郊区红山后发现而得名,以红地黑彩陶器和压印之字纹陶器为显着特点,拥有大量大型打制、磨制的石农具和用于切割刮削的细石器工具。红山先民以玉为媒,构筑起迄今发现的东方最早的礼制体系。
玉猪龙、勾云佩、桂叶形双孔刀石、勾连纹的墙壁残块……这些零散的文明碎片拼凑出先民的生存图景:他们春种粟黍于台地,秋收于半坡聚落,以石犁翻开东亚最早的农耕记忆,用篝火炙烤陶罐里沸腾的氏族传承。
我国考古界曾认为,红山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众多红山文化建筑遗址和墓葬遗址,发掘出大批陶塑女像、特异型式的彩陶器,以及龙形、龟形、鸟形、蝉形等玉器。这些新的发现使考古界开始重新审视、探讨红山文化的渊源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