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财富变经济财富,路子可以这么宽

游客乘船在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内游览。(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2月8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海南五指山,水满乡的茶农们端上了“茶叶饭”,还吃上了“旅游饭”;内蒙古免渡河湿地,冬季发展汽车高寒测试和冰雪运动产业,夏季探索“湿地+”旅游,冰雪之都解锁“冷资源”,释放“热效应”;河北白洋淀,“千年秀林”成为雄安新区“蓝绿”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环城、湿地入城,为这座新城铺就绿色底色……

  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发布第5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海南、内蒙古、河北等地10个案例入选。自2020年4月以来,累计已有53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关键。这些各地不断涌现的创新做法,鲜活地诠释着“两山”转化的巨大潜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如何拓宽转化路径?让我们细数这些案例背后的动因。

  外溢共享型: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

  冬日暖阳下,搭乘摇橹船泛舟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道如巷,河汊如网,如入画境。

  “原来的水哪有这么清呐!”“船老大”沈国荣感叹,“20多年前,不只河水浑浊,空气里都飘着一股猪粪味。” 的确,由于人口剧增、养殖业发展等原因,西溪湿地一度面临生态功能退化、景观严重破坏等困境。

  转机出现在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多年努力下,西溪湿地通过持续的湿地修复和生态管护,形成了包括湿地、水体、林草等在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综合体,片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