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培养“耐心资本”完善 促市场向好
来源:文汇网 作者:吴炜
1月22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为后续中长期资金进入股市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措施。主要措施包括:一,提升实际投资比例: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今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落实到位; 二,延长考核周期: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全面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这些措施是2024年4月发布的新国九条和2024年9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最新一环,对培养“耐心资本”,引导长期投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截至2024年底,内地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为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权益类基金和相关ETF总规模达11.2万亿元人民币,占沪深两市总流通市值约13%,如果按实施方案要求,每年增长10%,即每年增长约1,120亿元人民币,这部分增长可以通过持股市值增长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追加投资来完成。
在保费投资方向上,过往股票和权益类投资占比12%,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是9%。目前对实施方案定义的新增保费,市场的理解不包括现有客户按过去计划持续缴纳的保费,按已有数据估算,2023年保费收入5.12万亿元人民币,2022年保费收入4.7万亿元人民币,则新增保费为4,200亿元人民币,30%投资A股即每年新增约1,300亿元人民币。初步测算,相对于A股庞大体量,新增资金规模有限,但更多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态度。
作为影响国民预期的最显性指标,A股市场建设已经成了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等多个中央部门,从标本兼治完善股市,包括在上市公司治理层面,加大惩处财务造假,鼓励分红派息、回购,限制IPO发行,限制可能干扰市场的量化交易规模等。不过,市场依然呈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特点,炒小炒概念之风屡禁不绝。监管层最希望看见的慢牛特征就是央企高息股,相信这一板块也是未来公募基金和险资配置的重点。
研究清楚当前A股市场状况的底层原因,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加以解决,才能驱动A股持续向好。
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首先,在探讨A股快牛多于慢牛的成因时,多数观点将其归咎于散户投机者群体较大,寻求短期投机收益成风。笔者并不否认这个看法,但更深层原因,是否反映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比西方国家短,其中原因之一是过度竞争(所谓“内卷”);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掌握先发技术优势的企业,其护城河持续时间不长。按照经典现金流贴现估值理论,企业生命周期过短无疑对估值有抑制作用,从而使投资者在企业上升周期就急忙寻求获利套现。
因此,欲使市场主体上市公司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就需创造环境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必要举措。
保障小股东权益
其次,小股东权益如何体现和保障?股东权益一体现在对企业收入、利润和资产的支配权,二体现在分红派息。
现有机制下,大股东对企业有充分支配权,小股东只能寄望大股东秉持操守来保障自身权益。没有相应约束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出现瑕疵无法问责。在此情况下,分红派息成为小股东取得权益的唯一途径,这也是央企高息股具备投资价值的原因之一。
监管层肯定希望投资者可以涉足各类型公司,那么在机制上保证小股东的股东权益十分必要,否则所有的无息或低息股投资,最终都是归于零和博弈。笔者建议,除现行公司重大事项大股东要回避投票外,监督公司日常合规合法运作的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均应由小股东选举产生; 若公司连续亏损五年,小股东有权投票要求公司回购、私有化或撤销上市地位,进行资产清算返还。
在市场交易机制上,为了减少不公平交易,监管机构对操纵市场行为进行了持续打击,并坚持涨跌停板制度,有意见认为,足以控制相关风险。但从实践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散户买不进卖不出的情况屡见不鲜。
本着社会财富分配“管两头、放中间”的思路,笔者建议,市场交易过程在监管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和不涉及违法犯罪(如上市公司配合财务造假)前提下,尽量放开自由度。但对财富分配的结果,须运用资本利得税进行调节,以减少投机获利行为。
释放存款为市场引“活水”
最后,谈谈市场资金来源。相对于以行政性指令促国家队入市,监管机构肯定希望各市场主体能够积极稳健参与。内地目前的货币传导体制下,从货币发行到流入,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中间都横亘着一条“大坝”:存款。存款的分布主要遵循二八原则,即20%群体掌握了80%存款,这个群体当前对投资比较保守,影响了内地货币政策的效率。为了驱动这20%群体释放存款,未来或需要对大额存款征收存款税。
要驱动A股持续向好,使“耐心资本”能够受益,牵涉的不仅是市场建设,也牵涉到市场以外的综合配套措施。相信假以时日,现在的A股应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底部区域。
来源:文汇网 作者:吴炜
1月22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为后续中长期资金进入股市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措施。主要措施包括:一,提升实际投资比例: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今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落实到位; 二,延长考核周期: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全面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这些措施是2024年4月发布的新国九条和2024年9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最新一环,对培养“耐心资本”,引导长期投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截至2024年底,内地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为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权益类基金和相关ETF总规模达11.2万亿元人民币,占沪深两市总流通市值约13%,如果按实施方案要求,每年增长10%,即每年增长约1,120亿元人民币,这部分增长可以通过持股市值增长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追加投资来完成。
在保费投资方向上,过往股票和权益类投资占比12%,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是9%。目前对实施方案定义的新增保费,市场的理解不包括现有客户按过去计划持续缴纳的保费,按已有数据估算,2023年保费收入5.12万亿元人民币,2022年保费收入4.7万亿元人民币,则新增保费为4,200亿元人民币,30%投资A股即每年新增约1,300亿元人民币。初步测算,相对于A股庞大体量,新增资金规模有限,但更多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