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大湾区推动两岸青年聚同化异大有可为
中评社香港2月6日电(记者秦殊)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不久前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国评论月刊主编、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林艶参加论坛表示,“交流”到“交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两种不同方法论。她认为,大湾区在推动两岸“聚同化异”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也大有可为。
林艳表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聚同化异”的思想方法,将其贯穿于大国外交、边疆治理、国家统一、民族宗教等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两岸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现出高度的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她认为,大湾区在“聚同化异”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未来在推动两岸青年聚同化异上也必将大有可为。
第一,大湾区在“聚同”方面拥有强大基础
林艳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汇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和两岸融合发展“双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核心区域。长期以来,凭藉着独特的经济、政策、区位、文化等优势,大湾区在两岸交流交往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艳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台商台胞就选择广东作为登“陆”第一站,截至去年广东累计引进台资企业3.4万家,台粤贸易约占两岸贸易的1/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莞是台胞台企进入大陆时间最早、投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是莞台的融合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国务院批覆同意出台《东莞方案》后,中评社专门组织到东莞走访调研。我们瞭解到,东莞不仅开创了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台协”的东莞市台协、地标性建筑“台商大厦”、联通台湾健保的台心医院等,目前在东莞扎根立业的台胞超5万人,很多台胞台商已将东莞视为“第二故乡”。这些也让我们非常感触,深感35年来东莞在两岸融合发展上取得的成绩、经验值得总结。当然,大湾区是个完整的概念,如果考虑“9+2”中的“2”,那么大湾区的“聚同”功力更非同一般。特别是香港,不仅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示范地,也是两岸关系定海神针“九二共识”的诞生地,去年一年港台贸易总额超6600亿港元,访港台湾旅客超78万人次。把以上这些综合起来,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大湾区在对台“聚同”方面不仅具有先天条件优势,而且已经探索出一条化优势为实力的可行道路,形成了极富特色、硕果累累的两岸融合发展大湾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