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师的匠心传承
宜兴紫砂是以宜兴独产的紫砂陶土为原料,设计制成以茶具为主要代表的、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无釉细陶,在世界陶艺之林享有盛誉。宜兴紫砂陶艺大多分布于丁蜀镇,从明代正德年间传承至今。
在丁蜀镇洋渚村一间古朴的工作室里,现年45岁的紫砂壶制作艺人崔允杰向记者演示了紫砂壶的大致制作过程。此刻摆放在他案前的紫砂泥料,已历经选矿、风化、研磨、陈腐等多道工序,细腻而富有质感。
“在壶身刻下精美的图案,制作就大致完成了;然后把它放进窑里,经过高温烧制,就得到了一把紫砂壶。”崔允杰告诉记者,紫砂创作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实际过程要比演示复杂得多,从构思、选泥、手打,再到多次烧制、上色、打磨,一把纯手工紫砂壶的制作周期最短也要一周,长的要历经数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耐心,最终的作品就会惊艶无比,自己内心充满成就感。”
距离洋渚村不远的丁蜀镇西望村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全村有700多人从事紫砂手工生产。记者在此见到了现年49岁的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范泽锋。
沏上热茶,范泽锋手捧紫砂壶告诉记者,宜兴紫砂器推崇素面,内外不施釉。其装饰技艺主要有陶刻、镶嵌、泥绘、绞泥、描金、浮雕、铺砂、印板等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紫砂陶刻以文字为主,也有花鸟、山水和人物刻画。其技艺流程、器物造型、装饰、使用及审美理念,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代代紫砂匠人以巧思唤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阐述对历史的追溯、对时代的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