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智能农业将成为未来高薪行业

李武忠(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台北11月20日电(作者 李武忠)传统农业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几乎没有假期且容易受到天候影响,即便顺利收成,却又可能因为当季盛产供过于求,导致市场价格崩跌,一般农民每年平均收入不及民众平均所得。随着台湾经济结构由农业转为工商业,都市就业机会大幅增加,务农往往不是年轻人找头路的优先选项,农业相关科系也不再是大学里的热门科系。随着少子化,农村高龄化,农村基层劳动力出现严重断层,成为农业永续发展的一大隐忧。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土地变得更加稀缺,人们需要在农业方面获得创造性和效率,需要使用更少的空间来生产更多的作物,同时提高这些耕地的效率和产量,才能满足人类需求。

  所幸随着资讯科技,AI技术,机器学习(ML),物联网,云端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普及,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如透过无人机,有学习力的农业机器人,自动除草、除虫机,无土栽培,传感器,自动采收机,自动耕耘机,物种选择,元宇宙等技术,整合成为超智能农业生产系统,甚至在农产品收成后的物流、仓储(智能调控温度和湿度)等也有新的实用数位科技。

  在欧美已有不少向农户出租各类智慧农机,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事资讯服务,农民不仅将不再需要每天日晒雨淋,也无须担忧天候变化,只需坐在电脑前,就能透过镜头看到农地的真实情况,再经过大数据分析判断,进行即时精准管理;只要滑动滑鼠就可以派出全自动农业机械执行操作。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人力,帮助农民用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农产品,还可以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品质及产值,大幅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农产品耗损,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也非常环保。   务农不再是辛苦的差事,将可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农业工作,缓解农业经营者高龄化的困境。人工智慧正在颠覆农业领域,最近人工智能在农业实际生产上,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未来远景看好。可预期未来农业经营,将跳脱传统农业经营模式,逐渐从以人力和经验为核心,转向以资讯和数据为核心的产销模式,也给农业赋与新的业态,成为未来热门产业,智能农业市场有望在2022年达到184.5亿美元的规模。

  有鉴于智能农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未来农业人力市场对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可能会缩减,相对的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会增加。著名的未来学家伊恩•皮尔森(Ian Pearson)博士,在其预测未来10大最赚钱的职业中,即涵盖农业人工智能工程师(Agriculture AI Engineer),认为可以帮助农民采取更可持续的耕作方法,更好地利用机器,并提高播种和杂草控制等管理方法,大幅提高产量、产值与利润(如新加坡用垂直农场成功种出稻米,荷兰智慧温室较普通温室可节水14%,节约化肥和营养素31%,产量提高10%至20%等)。

  中国大陆为喂饱14亿人民肚子,正积极推动现代化农业,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慧、区块链、5G 等现代资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深度应用,2022年中国大陆的智慧农业市场规模预估达743亿元人民币,智慧农业投融资事件18起,投融资金额将达17.6亿元。

  智慧型农业也是日本农业转型的重要解决方案,政府更提拨了上千亿日圆预算投入相关研究。根据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20年,日本智慧农业的国内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62亿日圆,预估到2025 年将成长至442.8 亿日圆(约97.4亿元新台币)。而台湾政府累计挹注业界参与智慧农业计划经费2.13亿元新台币,促成厂商投入金额逾3.13亿元,产值提升逾1.27亿元。   由于现今对环保的农业措施需求,以及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的认知不断提高,全球已有不少大型企业正积极投入智能农业。2021年,由创投参与投资的农业科技新创公司出场件数达到49件,较去年同期成长81.4%,金额共计228亿美元。

  然而在农业领域,已出现使用勒索软件攻击来威胁收成的案例,也存在道德风险和监管问题,农业要实现智能化,就需要培养网路全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人才。目前一般农民在受教育程度和掌握新技术技能方面,还无法达到基本的要求,还需要给予不断的技术指导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可考虑将智能型农业,列入农业相关学校的必修课程和有关农业人才培训的重点内容。

  台湾农业正面临极端气候,农村缺工,良田流失,生产成本高,产销经常性失衡等问题,想推动智能农业根本在于,建构农业大数据并有效活用这些资料与数据。这些年蔡政府将大笔预算用于宣传行销,忽略农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养成,造成台湾农业深陷困境,应该重新调整农业发展政策及预算分配,降低宣传经费,提高智慧农业研创经费并鼓励民间企业投入,让台湾农业能早日迈入智能化的崭新时代!

  (作者:李武忠,台湾浓渔经学者)

李武忠(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台北11月20日电(作者 李武忠)传统农业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几乎没有假期且容易受到天候影响,即便顺利收成,却又可能因为当季盛产供过于求,导致市场价格崩跌,一般农民每年平均收入不及民众平均所得。随着台湾经济结构由农业转为工商业,都市就业机会大幅增加,务农往往不是年轻人找头路的优先选项,农业相关科系也不再是大学里的热门科系。随着少子化,农村高龄化,农村基层劳动力出现严重断层,成为农业永续发展的一大隐忧。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土地变得更加稀缺,人们需要在农业方面获得创造性和效率,需要使用更少的空间来生产更多的作物,同时提高这些耕地的效率和产量,才能满足人类需求。

  所幸随着资讯科技,AI技术,机器学习(ML),物联网,云端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普及,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如透过无人机,有学习力的农业机器人,自动除草、除虫机,无土栽培,传感器,自动采收机,自动耕耘机,物种选择,元宇宙等技术,整合成为超智能农业生产系统,甚至在农产品收成后的物流、仓储(智能调控温度和湿度)等也有新的实用数位科技。

  在欧美已有不少向农户出租各类智慧农机,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事资讯服务,农民不仅将不再需要每天日晒雨淋,也无须担忧天候变化,只需坐在电脑前,就能透过镜头看到农地的真实情况,再经过大数据分析判断,进行即时精准管理;只要滑动滑鼠就可以派出全自动农业机械执行操作。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人力,帮助农民用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农产品,还可以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品质及产值,大幅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农产品耗损,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也非常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