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天后宫 高雄最早的妈祖庙
中评社高雄2月3日电(记者 蒋继平)旗津天后宫,又称旗后天后宫,俗称旗津妈祖庙,是高雄第一座奉祀妈祖的庙宇,数百年来香火鼎盛。前身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妈祖宫,由福建渔民千席到此并迎奉湄洲妈祖庙妈祖分灵在此供奉。早期渔业为主,现已转型观光景点,观光客来到这里,总要来感受妈祖魅力,祈求平安好运,并欣赏细腻的庙宇艺术。
前往高雄市的旗津区需要从鼓山渡轮站搭乘渡轮前往,或者经由前镇区的过港隧道过去。因为要绕一大圈,因此乘坐渡轮是最快的方式。抵达旗津渡轮站,一进入旗津老街就会看到旗津天后宫巍峨的燕尾脊映入眼帘,庙宇古色古香有350年历史,经常吸引观光客前往参观与拜拜,庙埕的许愿池也总有游客投币许愿。
该庙起源,根据纪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福建渔民徐阿华在海上遭遇台风漂流到旗后,发现有极佳的渔场,回到福建后与同乡的六户人家(蔡月、洪应、王光好、李奇、白圭、潘踄)举家迁徙来到旗后,并迎奉湄洲妈祖庙妈祖分灵在旗津天后宫的现址上搭盖的一座简便的草寮供奉,称之为“妈祖宫”,并逐渐发展开来。
旗津天后宫被列为市定古迹,2022年才刚完成三年闭宫修复。高雄市文化局指出,该庙为高雄地区最早的天后宫,其平面格局属两殿两护室之形式,前殿与正殿间又以一亭相连。中门石狮造型优美、石质坚良,尤以廊墙下花岗石花鸟堵最具古拙味;木门扇上的历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态生动栩栩如生,皆为民间艺术杰作。
旗津区位于高雄市区西南部的旗津岛,与鼓山区、前镇区及小港区,隔着高雄港相望。旗津旧名“旗后”,原为沙洲半岛,南端与台湾本岛相连,1967年因高雄港第二港口的兴建而被截断成岛。根据高雄市民政局统计,2024年底旗津区户数约1.1万户,人口约2.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