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5年建公营屋6万伙 提量提质
有立法会议员表示,北都建屋引入创新技术有助“提速、提效、提量”,建议北都未来的公营房屋可进一步“提质”,增加居住面积,提升居住幸福感。\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曾敏捷
北都是本港未来土地供应主要来源,区内的新发展土地约3000公顷,可望提供逾50万个新住宅单位。在未来5年,会有约6万个公营房屋单位落成;在第二个5年,新落成房屋单位将再增加约15万个。
房委会回复《大公报》查询表示,在2025/26至2029/30年度,公营房屋总建屋量预计约为15.86万伙,当中约6万伙位于北都范围内,目前大部分已进入建筑阶段,最快今年起陆续落成。房委会表示,北都的新公营房屋项目,在建筑及园林设计上都落实幸福设计概念(详见另稿)。
选用MiC 2.0建筑法更省时
现届政府致力在房屋供应上“提速、提量、提质、提效”,房委会表示,一直致力推动产业创新,北都的房屋项目会就个别项目的规模大小、位置和附近交通网络等考虑因素,选取适合项目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
房委会又提到,当局持续优化“组装合成”建筑法,并将科研成果落实及应用在工程项目上。由2025/26年度起,会在设计及规划的新项目中,选取适合的项目应用第二代“组装合成”建筑法(MiC 2.0)。对比第一代设计,MiC 2.0由六个面组成,其组件和安装方法可减省临时支撑,减少墙身厚度,简化现场安装操作以缩短安装时间,进一步提升工地安全及建造效率,纾缓建筑界劳动力紧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