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骗骗喜欢你,要从多方面做出检讨防范
来源:大公文汇报 作者:黎岩
《偏偏喜欢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歌王陈百强苦恋何超琼的心声吐露,当年金童玉女痴恋的凄美爱情,虽然终迫于现实无奈痛斩情丝,唯一首曾公开表白心意的《偏偏喜欢你》唱响两岸三地,着实令闻者心酸动容。早前有报导指何超琼一年前在酒吧献唱,选唱的依然是《偏偏喜欢你》。只要唱到这首《偏偏喜欢你》,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陈何苦恋。惟近期正在内地热播的一部电影,正是“盗取”了这首传颂一时的名曲之名,应迎合时下正热议的电骗狂,改名为《骗骗喜欢你》。
何以电骗经年累月屡禁不止,何以骗徒骗骗喜欢你,令人痛心疾首甚至家破人亡的电骗罪行,为何犹如春天的韭菜,割完一茬迅疾又长出一茬?涉及的中国、缅甸、泰国、老挝及台湾地区的政府真的就束手无策吗?外界有一个简单天真的想法,电骗所仰仗的无非是电力及网络资源,只要当地政府痛下决心痛下杀手,断电断网,岂不是轻而易举即可扑灭罪火?但问题是罪案依然日渐猖獗,大有如加州上火愈演愈烈之势。这当中固然有缅甸地方势力从中提供保护伞的可能,也有骗徒狡兔三窟的可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受害人的单纯天真及某些方面不能公开的担忧所致。所以说,骗徒偏偏选中你,而你又偏偏被骗,可能需要从多方面做出检讨防范。
有鉴于骗徒近期专拣选港漂学生落手,香港大学16日向学生发出电邮,指近月有超过60名港大学生堕诈骗案,损失超过6,000万元,且受害人多为内地生。这其中的问题就值得社会深思,并有助于从中找到有效防范的可行性。
其实,骗徒拣选港漂学生确实显示了骗徒的“高明”——对时事的洞悉与把握。自去年以来,本港多间大学揭发了有黑中介为谋取暴利,为有意入读本港大学的内地生炮制各种虚假的学历及成绩证书,大学本着开门办学有教无类的精神,不虞其中有诈,只要书面材料符合基本规条,便予录取。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或入境或登记学籍或考核等等,意外曝光材料虚假,并遭大学开除学籍。更有部分学生惹上官非,早前有位美女学生即因凭藉伯克利分校学籍的虚假资料获得本港入境处批出签证,现正排期等候司法聆讯,非但一定支付的70万元中介费鸡飞蛋打,甚至还要为此背负牢狱之灾。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内地不时爆出官场中人被骗徒成功敲诈勒索的个案,受害人之所以肯轻易就范被骗,可以断定其身一定有屎。当然,对于被电骗党祸害的受害人,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之前被骗往泰国又转运到骗徒沦陷区的内地小明星,当然是求名求利的名利心切切,结果吃尽了苦头,全赖有强大祖国的后援,才能安然脱险。这其中其实也存在另一个问题,只要不贪,只要有点基本的常理,理论上讲,应该不会成为骗徒的碟中餐杯中物。
入境处处长萧泽颐早前就拍胸口保证,只要你接获的是声称内地官员甚至执法人员的调查电话,那一定是骗局中的骗局,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的执法人员,断然不会采取如此方式骚扰奉公守法的公民。
再回到校园,其实,包括本地学生的众多校园大学生都先后收到过各种各样的电骗电话或短讯,包括近期由正规电讯公司发出的“温馨提示”:你与某某公司的合约已经生效,根据该合约,将从你银行户口直接扣除相关费用若干万元,如有疑问,请致电xxxxxxxx。类似这样的电骗短讯,乍看起来,顿觉大事不妙,无拉拉少了数万大银,及时着急忙慌地致电骗徒,结果是意乱情迷之间,中招被骗,被套取银行户口等个人私隐资料,最终成为受害者。
三年多前来港、在港大就读书的一位内地同学就遇过电话诈骗。她两年前收到电话,称是快递包裹内有“比较敏感的东西”,需要扣留,并要求她提交资料。她当时花了数分钟才意识有可能是诈骗,幸报不失。事实上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骗徒编造不到的谎言。更为可怕的是,骗徒还会穷追不舍,之后还会再编造出更加“可信”的理由,继续行骗该同学。据悉,诈骗集团对被骗入行的电骗者定有一定的业绩指标,如未完成即惨遭殴打断粮虐待。如是,骗徒也不得不具有相应的“敬业”精神,骗起人来,不仅非常专业,而且还十分敬业,十分执着。
据悉,本港与内地相关部门正研究不同方案,加强内地来港学生的防骗意识,要求他们来港前先填写防骗问卷是其中一个研究方向。但是,这类问卷内容较为初阶,虽则确实有助学生增强防骗意识,但针对日新月异的骗术,必须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因为诈骗案往往涉及金融系统、电讯营运商及社交媒体,建议可参考先进国家做法,修例强制要求金融机构、电讯机构与苦主共同分担相应的责任。以促使社会各界共同提高防范意识并做出适切改善。在当局推出防骗APP之后,骗案虽有所减少,但仍未至杜绝根治,因此,执法部门以及大学管理方,确实有必要加强更为适用的宣传防骗手段。
当然,为着清扫诈骗土壤,当局应与内地携手,就黑中介制作虚假文凭学历成绩等犯罪行为,展开专项惩治,从源头杜绝利用虚假资料来港读书的行为。另外,提醒望子成龙的父母亲,如此违法操作,分分钟会令到自己的爱儿骄女成为骗徒的目标,最终成为人财两空的受害者。
来源:大公文汇报 作者:黎岩
《偏偏喜欢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歌王陈百强苦恋何超琼的心声吐露,当年金童玉女痴恋的凄美爱情,虽然终迫于现实无奈痛斩情丝,唯一首曾公开表白心意的《偏偏喜欢你》唱响两岸三地,着实令闻者心酸动容。早前有报导指何超琼一年前在酒吧献唱,选唱的依然是《偏偏喜欢你》。只要唱到这首《偏偏喜欢你》,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陈何苦恋。惟近期正在内地热播的一部电影,正是“盗取”了这首传颂一时的名曲之名,应迎合时下正热议的电骗狂,改名为《骗骗喜欢你》。
何以电骗经年累月屡禁不止,何以骗徒骗骗喜欢你,令人痛心疾首甚至家破人亡的电骗罪行,为何犹如春天的韭菜,割完一茬迅疾又长出一茬?涉及的中国、缅甸、泰国、老挝及台湾地区的政府真的就束手无策吗?外界有一个简单天真的想法,电骗所仰仗的无非是电力及网络资源,只要当地政府痛下决心痛下杀手,断电断网,岂不是轻而易举即可扑灭罪火?但问题是罪案依然日渐猖獗,大有如加州上火愈演愈烈之势。这当中固然有缅甸地方势力从中提供保护伞的可能,也有骗徒狡兔三窟的可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受害人的单纯天真及某些方面不能公开的担忧所致。所以说,骗徒偏偏选中你,而你又偏偏被骗,可能需要从多方面做出检讨防范。
有鉴于骗徒近期专拣选港漂学生落手,香港大学16日向学生发出电邮,指近月有超过60名港大学生堕诈骗案,损失超过6,000万元,且受害人多为内地生。这其中的问题就值得社会深思,并有助于从中找到有效防范的可行性。
其实,骗徒拣选港漂学生确实显示了骗徒的“高明”——对时事的洞悉与把握。自去年以来,本港多间大学揭发了有黑中介为谋取暴利,为有意入读本港大学的内地生炮制各种虚假的学历及成绩证书,大学本着开门办学有教无类的精神,不虞其中有诈,只要书面材料符合基本规条,便予录取。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或入境或登记学籍或考核等等,意外曝光材料虚假,并遭大学开除学籍。更有部分学生惹上官非,早前有位美女学生即因凭藉伯克利分校学籍的虚假资料获得本港入境处批出签证,现正排期等候司法聆讯,非但一定支付的70万元中介费鸡飞蛋打,甚至还要为此背负牢狱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