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格局下的中国产业研究

表一:全球四种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名单(括号内为其在全球产业中的排名)

表二:世界冠军企业数量前十名国家

表三:世界领军企业数量前十名国家及积分、综合系数(括号内为全球占比)

  中评社╱题:全球格局下的中国产业研究——基于世界产业领军企业的数据分析 作者:何志毅(北京),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传统经济学研究开始关注产业内部的结构、行为和绩效(SCP范式)等问题,为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今天世界各国的产业竞争,已经超越了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扩大到产业政治、产业科技、产业工程、产业链、产业生态、产业资源、产业教育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首先需要用有效的数据和方法对一国的产业实力进行正确的评估,要对产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研究,要有更加丰富的评测和指标体系。各种数据表明,以中国的世界产业十强企业代表的中国产业实力稳居全球第二,但是与第一名美国的差距比两国间GDP的差距大。中国需要在诸多重要产业和先进产业中涌现更多的产业领先、产业领军和产业冠军企业。

  对于全球产业格局的研究,起源于两个思考。一是源于“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的数量超过了美国,二是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对全球产业竞争的分析。

  首先,把美国《财富》杂志用企业销售收入排名的“世界500大”企业翻译为“世界500强”是个误区,表达的是“大即是强”的理念,长期误导了中国社会、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导致了企业追求拼凑销售收入,大而不强,中国“500强”企业数量的确年年增加,至201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按照常识判断,中国的GDP总量达到美国的60-70%区间时,中国的企业将强于美国,然而这个判断是不符合事实的。2023年,在不包含港资、台资企业的125家中国内地企业中,有6家为亏损企业,40家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千分之几,可称之为无利企业,28家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百分之一点几,可称之为微利企业。以上三类企业共计74家,占中国“世界500强”数量的59%,占全球数量的15%。而且,中国内地125家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7%,低于中国在全球各地6837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6.5%,说明了这个群体“大而不够强”。因此,研究中国的产业和头部企业,要有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发现新的头部企业群体。

  其次,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经济学,甚至亚当斯密经济学阶段,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学研究开始关注产业内部的结构、行为和绩效(SCP范式)等问题,为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今天世界各国的产业竞争,已经超越了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扩大到了产业政治、产业科技、产业工程、产业链、产业生态、产业资源、产业教育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首先需要用有效的数据和方法对一国的产业实力进行正确的评估,要对产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研究,要有更加丰富的评测和指标体系。

  一、研究思路、数据和研究方法

  笔者所在的团队以全球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全球产业格局研究。首先,对世界各国的企业证券化程度以及中国的国有集团公司与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之间的数据关系进行研究测定,证明上市公司的数据足以代表一国的企业实力与产业实力,而且主要国家的数据具有全球可比性。进而,在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进行逐年研究分析,甄别上市公司的国别与正确产业分类,测算各国产业实力系数、企业总量系数、优势产业系数、领军企业系数;测算中国各产业与区域的实力系数、国企与非国企系数;甄选世界冠军企业、领军(四强)企业、领先(十强,以下简称十强企业)企业及中国的三类企业。

  在此基础上,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以大视野和大数据结合的方法,形成了国家产业篇、领军企业篇、两国比较篇等3个篇章共15张主题图谱,直观地展示了全球格局下的各国产业结构、产业实力、领军企业分布、中美及各国产业对比、中国产业状态等研究成果。

  本文则聚焦于世界产业冠军、领军和十强企业的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团队以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产业数据库幷形成了后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团队在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265个交易所收集的54613家上市公司数据中,清洗多地上市、非主板市场、柜台交易、AB股、相同上市主体(同名或不同名)、信息不完整的条目后,再用路孚特(Refinitiv)金融数据库、万得(Wind)数据库等进行校验,获取了全球45026家(2023年)上市公司数据。幷以法律注册地、总部所在地、母公司所在地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进行国别判定,进而进行国别的产业数据分析。例如,经过对全球主要股市里中资股、中概股的扫描,确定中国2023年全球上市公司数量为6837家,其中A股总数为5335家。

  (二)计算方法

  产业领军企业的定义,是按照经济学的产业集中度CR4概念,选取在产业内综合得分排名前四名的企业,分别为冠军企业、亚军企业、季军企业、殿军企业,统称为领军企业(亦可称之为四强企业)。将领军企业分为世界领军企业和中国领军企业,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为:将企业市值、营收、利润数据进行Z-score和极值标准化处理后,按0.5、0.25、0.25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的得分在产业内排序,幷在所有领军企业的范围内进行综合排序。为了使研究样本的数量更大,进而扩展到产业的前十名企业,称之为十强企业。以上市公司的市值、营收、利润为核心指标,计算综合实力系数,考察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在不同维度下的总量综合实力指标。根据不同的对应关系:全球维度下的国家实力,国家维度下的区域实力,产业维度下的国家、区域实力,产业维度下的某类企业实力,可划分为国家(区域)系数、产业系数、企业系数。本文主要应用了企业系数。

  (三)指标界定

  研究中的市值为按照每个交易日收盘价计算的企业全年平均值;营收、利润、所得税、息税前利润、归母利润、归母权益(或称净资产)等企业财务数据均为TTM数值,即以特定时点前推四个财季的数据。数据的货币单位为亿美元,汇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年交易中间价格的全年平均值换算(2023年为7.0467)。指标界定综合考量了不同国家和企业的财报发布日的差异,为了能在全球范围、同一时间段以同一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时间的截止节点为每年度的12月31日。

  (四)产业分类

  在全球视角及两国比较维度下,研究均选取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ICS(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作为产业划分依据。该标准由标准普尔(S&P)与明晟(MSCI)共同制定。在GICS的2023年3月最新版本中,一级产业(Sector)11个,二级产业(Group)25个,三级产业(Industry)74个,四级产业(Sub-Industry)163个。考虑到产业数量的变化主要集中于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领域,数量太多,研究团队将其归幷至对应三级产业,故四级产业仍为158个。在研究国内产业或为政府有关部门服务的产业时,使用国标的产业分类标准,以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切换,因本文主要进行全球比较,故不涉及国标分类。

  二、全球上市公司概况与指标试算

  (一)全球上市公司的概况

  2023年,上市公司数量超千家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6837家(占全球15%),美国4453家(10%),日本4067家(9%),印度3561家(8%),韩国2525家(6%),中国台湾2084家(5%),加拿大2062家(5%),澳大利亚1787家(4%),英国1388家(3%),中国香港1258家(3%),马来西亚1027(2%)。全球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到107.4万亿美元,总营收为73.2万亿美元,总利润为5.3万亿美元,分别占2023年全球GDP总额104.8万亿美元的102.6%、69.9%与5.1%。30151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总盈利额65273亿美元;14875上市公司年度亏损,总亏损额11943亿美元,全产业盈利面为0.67。全球全产业的市盈率为20倍、市净率为2倍、总营收利润率0.07、净资产回报率0.10。

  (二)对企业选取指标的试算

  首先按照市值、营收、利润排名的世界前二十家企业,和按照以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的综合系数排名的前20家企业进行比较。详见表一。

  [表一:全球四种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名单(括号内为其在全球产业中的排名)]

  综上,同时进入市值、营收、利润前二十强的企业共有4家,分别是苹果、谷歌、沙特阿美与埃克森美孚。根据统计,全球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企业共139家,营收超过千亿美元的企业88家,利润超过百亿美元的企业85家,同时满足三项标准的企业只有26家。可以对比的是,这26家企业中有23家产业领军企业,未入选的3家都是处于大产业的企业,2家为综合性石油与天然气企业,1家为综合性银行;市值前二十强的企业中,19家为产业领军企业;营收前二十强的企业中,有18家产业领军企业,未入选的2家也是综合性石油与天然气企业;利润前二十强的企业中,有15家产业领军企业,未入选的5家也同样来自综合性石油与天然气产业和综合性银行产业。而在这26家企业和市值、营收、利润三套标准的前20名企业里,平均91%是我们综合测算的世界领军企业,100%是世界十强企业。由此,再经过其他各种试算以后,验证了我们的指标综合测算标准是合理优化的体系。

  三、世界冠军企业、领军企业、十强企业

  (一)世界冠军企业

  在全球158家世界冠军企业中,美国82家,占52%;中国16家,占10%;日本14家,占9%;中美日三国合计112家,占全球总量的71%。

  美国82家冠军企业的市值和占全球冠军企业的68%,营收占60%,利润占54%,综合占比为62%,均高于冠军企业的数量占比52%;而中、日、德、英等多数国家,四个指标占比均低于数量比,显示出美国不仅在冠军企业数量方面占据半壁江山,在质量方面同样呈现出优势地位。详见表二。

  [表二:世界冠军企业数量前十名国家]

  (二)世界领军(四强)企业

  世界冠军企业与领军企业数量前三位均为美国、中国、日本,三国占全球冠军企业数量比重为0.71,领军企业数量比重为0.64。详见表三。

  [表三:世界领军企业数量前十名国家及积分、综合系数(括号内为全球占比)]

  由于领军企业各个名次的含金量不一样,以4分、3分、2分、1分对冠军、亚军、季军、殿军企业进行赋权计算企业积分,则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分列一至四位,德国上升至第五位,英国、加拿大分别下降一位至第六、第七,瑞士、印度仍列第八、第九位,荷兰、爱尔兰与澳大利亚幷列第十。从规模指标看,美国285家世界领军企业在全部领军企业中的综合系数为0.55,高于数量占比和积分占比。中国的综合系数与数量和积分占比持平,较冠军企业有较大提升。日本的四项指标占比仍低于数量占比。其他国家中,只有英国有两项指标、德国与瑞士各有一项指标高于数量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