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预期寿命提高背后的期待

  中评社北京1月21日电/据人民网报导,老有所为,不仅是社会的期待,也是老年人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还要进一步畅通老有所为的渠道,帮助老年人更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  

  古代诗人可能无法想到,“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喟叹,有朝一日会与实际明显不符。《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8.6岁。

  要更好理解78.6岁这一数据的意义,有必要瞭解另一个数据: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大约35岁。尽管人均预期寿命并不等同于实际的人口平均死亡年龄,却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某时某地人口生活方式、卫生健康等状况。

  从疫病横行到可防可控,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历经长期努力,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为人民生命健康筑牢屏障。数据标注发展实绩。更优美的环境、更安全的食品、更可及的服务……从35岁到78.6岁,这一稳步上扬的人均预期寿命曲线,记录的是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跃升,照见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

  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人。提到老年人,你会想到什么?是花白的头发,还是逐渐佝偻的背影,又或是颤颤巍巍的步伐?

  如今,这样的印象,正在被改写。70多岁的山东青岛大爷金辉,在百米赛跑中跑出13秒97的成绩,让许多年轻人自愧不如;耄耋之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晚8时40分课程结束后,骑着自行车回办公室继续工作;短视频平台上,一些老年博主分享穿搭、展示才艺,令人眼前一亮……当代老年人展现出的健康有为、阳光自信,打破了一些人的“刻板印象”。

  从中,能够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老年人养老需求日渐多样化、多层次,既要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

  一方面,老龄化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融入细节里。比如,提供简化后的“大字版”药品说明书,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在家门口开设助老食堂,在旅游景区增设更多无障碍设施等。有序推进体贴入微的适老化改造,银发生活才会多些幸福、少些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