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基层: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中评社北京1月22日电/据人民网报导,临近春节,漫天飞雪,纷纷扬扬落在工业风的雕塑上。走进吉林省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熙熙攘攘,各地游客忙着打卡留念。曾经的工业文化“旧资源”,正焕发着文旅“新气象”。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长春市拥有丰富的工业遗址和历史街区。水文化生态园的前身,就是始建于1932年的长春市第一净水厂。在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这里都是长春市唯一的净水厂,承载着重要的民生记忆。直到2015年迁址之前,这里仍在为城市供水。

  今天的水文化生态园,红砖复古的工业文化建筑与丰富时尚的现代艺术交相融合。“这个雕塑的原型是摇臂钻床,爷爷当年在工厂里面就使用过。”道路一旁,长春市民王全有特意带着小孙子来打卡,“把历史记忆有机融入了现代生活中,我们全家都喜欢来这儿逛。”

  如今日均游客3000人次的水文化生态园,曾经在改造方案上也有过分歧。

  “当年有人提出,这块土地位于城市黄金地段,净水厂迁走后能不能直接开发房地产?全部推倒重来,回报高、见效快。”水文化生态园负责人、长春城投文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速钢说,“但账不能这么算。长春市坚持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好‘文化账’,要保留好净水厂内的历史建筑,更要留住城市文化的根和魂。”于是,2016年,长春市从保留历史文化遗迹角度出发,按照“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绿化资源、最大程度尊重历史文化遗迹、最大程度塑造城市生态活力”原则,对净水厂遗址进行改造建设。2018年10月,升级后的园区免费对公众开放。

  “园中不少建筑是历经近百年岁月的文保建筑、历史建筑,我们全部保护下来,并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修缮。”高速钢介绍,不仅是建筑,老工业区留存的108件极有价值的机械设备,园区也邀请雕塑艺术家进行再创作,让旧机械变身艺术品,成为草坪一旁的老式拖拉机、林间的螺丝马、路旁停放的轴承车……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时代、融入生活。

  在水文化生态园,活化利用的不仅是砖瓦和零部件。修缮改造后的历史建筑,也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