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习拜会为中美关系寻求底部支撑
中评社华盛顿11月15日电(评论员余东晖)中美元首14日在印尼进行了他们担任现职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此次本没有被外界寄予过高期待的会谈举世瞩目,是因为这个难得的会晤事关两国为过去五年不断走低的中美关系寻求底部支撑,事关这两个大国能否避免竞争滑向冲突。
在此次峰会举行之前,中美两国都有事关中美关系的大事发生。在北京,中共二十大举行,确定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中国高层在具有高度自信心的同时也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强调“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华府,美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相继发布,将中国定为美国在未来决定性的十年中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并且不断出台在高科技方面围堵中国的政策。
美方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心存担忧。美国国安战略将中国看作“唯一既具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又具有越来越多经济、外交、军事、技术力量来推进这一目标的竞争对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代表拜登政府定义美中关系:“这是最具后果、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关系,既有竞争方面,也有合作方面。竞争是前沿和中心,因为中国主张的秩序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因此在这个‘冷战后时代’结束之际,美国必须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
佩洛西访台引发新的台海危机,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控制国会众议院,很可能在“以台制华”方面有更多动作。台湾问题更有可能成为美中冲突的导火索。尽管中共二十大在对台方面宣示“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美方将台海局势紧张归咎于北京“改变现状”,且认为“北京正决定以更快的时间线来实现其统一目标”(布林肯语)。美国害怕中国走向统一的危机感和防止“武统”的紧迫感也越来越强。
面对共和党来势汹汹的反扑和美国国内普遍的对华强硬共识,拜登政府今后两年多改善美中关系的回旋空间很小。各界对中美关系明显改善并不抱乐观期待,甚至有人预言“美中关系今后没有最坏,祗有更坏”。
尽管战略竞争愈演愈烈难以避免,但美中大国冲突对两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堪设想的灾难;避免竞争滑向冲突,防止两国发生战争,符合两国和全世界的根本利益。两国高层和主流社会对此是有共识的。
在此背景下举行的此次中美元首面对面峰会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面对面的更加直接、深入、坦率的对话,解释和澄清各自的战略意图,对各自的“红线”有更清楚的认知,寻求通过经常沟通和务实合作,化解相互之间的误解和敌意,为避免两国从竞争滑向冲突设立“护栏”,寻求两国关系“筑底企稳”。
在与拜登的会谈中,刚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表示,中国党和政府的内外政策公开透明,战略意图光明磊落,保持高度连续性和稳定性。他重申,中国从来不寻求改变现有国际秩序,不干涉美国内政,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
习近平花了相当多时间阐述中美实施不同政治制度,中国制度深得民心,希望美国承认和尊重这种不同,不要试图改变甚至颠覆对方的制度。
谈到竞争,习近平既劝说美国人--竞争不是“你输我赢、你死我活”,但面对美方不断扬言要“从实力地位胜出”,习近平强调无惧--中国有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一切打压和遏制只会激发中国人民的意志和热情。
习近平的这些表态够坦诚和直率,不管能否真的缓解美国人的担忧和疑虑,但至少让美方明白中方对美国的最大关切--美国通过打压和遏制,对华搞“以台制华”、“政权更替”,阻断中国的发展进程。
拜登重申,美国尊重中国的体制,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
拜登的“四不一无意”变成“五不三无意”,似乎是为了在“战略再保证”上加码,以缓解中方的关切和忧虑,但中方更关注的是,拜登政府是否口是心非?能否言行一致?尤其是在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危险的台湾问题上,拜登政府能否停止虚化和掏空一个中国政策的做法。
会谈前,拜登称想跟与他相互熟知的同行和对手搞清楚“红线何在”。在会谈中,习近平很明确地告诉他: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中共二十大报告关于台湾问题的阐述将“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提升到新高度。习近平当面告诉拜登: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是中国的内政。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任何人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都违背中国的民族大义,中国人民都绝不会答应!
想搞清楚“红线”所在的拜登想必已经瞭解: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只要美国不在台湾问题上搞事,美中走向冲突的可能性就大大缩小;要建立防范美中走向冲突的“护栏”,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执行真正的一个中国政策就是最强有力的“护栏”。拜登在会谈后的记者会上承认,两位领导人互相理解对方在台湾问题上说什么。
在以务实合作缓和竞争损耗方面,双方同意就宏观经济政策、经贸等问题开展对话协调;同意共同努力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取得成功;同意就公共卫生、农业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展开对话合作;同意用好中美联合工作组,推动解决更多具体问题;同意中美人文交流十分重要。
这五个方面的共识表明,中美双方很可能走出佩洛西访台导致两国在八个方面对话合作中断的局面,重启并加强双方的战略性沟通和经常性磋商。布林肯将访华,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中美之间的高层交往将有所恢复。
这些对于中美关系的“筑底企稳”都是大有助益的,虽然我们对中美关系仍会风波不断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中评社华盛顿11月15日电(评论员余东晖)中美元首14日在印尼进行了他们担任现职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此次本没有被外界寄予过高期待的会谈举世瞩目,是因为这个难得的会晤事关两国为过去五年不断走低的中美关系寻求底部支撑,事关这两个大国能否避免竞争滑向冲突。
在此次峰会举行之前,中美两国都有事关中美关系的大事发生。在北京,中共二十大举行,确定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中国高层在具有高度自信心的同时也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强调“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华府,美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相继发布,将中国定为美国在未来决定性的十年中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并且不断出台在高科技方面围堵中国的政策。
美方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心存担忧。美国国安战略将中国看作“唯一既具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又具有越来越多经济、外交、军事、技术力量来推进这一目标的竞争对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代表拜登政府定义美中关系:“这是最具后果、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关系,既有竞争方面,也有合作方面。竞争是前沿和中心,因为中国主张的秩序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因此在这个‘冷战后时代’结束之际,美国必须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
佩洛西访台引发新的台海危机,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控制国会众议院,很可能在“以台制华”方面有更多动作。台湾问题更有可能成为美中冲突的导火索。尽管中共二十大在对台方面宣示“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美方将台海局势紧张归咎于北京“改变现状”,且认为“北京正决定以更快的时间线来实现其统一目标”(布林肯语)。美国害怕中国走向统一的危机感和防止“武统”的紧迫感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