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新赖系”的形成及其政治影响
【摘要】520之后,赖清德掌有大批行政职位及资源,赖以这些职位及资源安插人事,“新赖系”因此逐渐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新赖系”是一个正在扩张的派系,它不同于赖清德长期参与的新潮流系,也跟赖清德以新潮流南流及台南帮为基础的嫡系,以及其他目前合作较多形成的亲赖派系不同。应区分出“赖嫡系”、“新赖系”及“亲赖系”三个不同层次,才能为“新赖系”适当定位。
今年5月20日赖清德正式掌权之后,民进党权力结构出现巨大的变化,原本各派系间的权力平衡面临重组与调整。赖清德本人在就职前宣布退出新潮流系,520前后陆续宣布的高层行政人事安排,主要反映赖清德个人权力意志,中央党部的人事调整则因为考虑政党运作顺畅,更多反映传统民进党派系间的权力平衡。5月间民进党地方党部主委改选,各派系之间出现激烈的争斗,7月间民进党召开全代会,同时进行中执委及中常委改选,其结果更是直接反映出民进党上层权力结构的变化。笔者以民进党中央党部及行政首长人事安排,以及民进党地方与中央权力结构的改选结果,说明民进党新赖系的形成,并进一步分析其后续政治影响。
一、对民进党派系定位的基本辨析和论证
众所周知,民进党权力结构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派系共治,而且各派系都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垂直控制体系,与国民党中央派系掌控不住地方派系的情形大不相同。
民进党派系运作在过去几年出现相当程度的质变,在此需要先对当前民进党派系运作的特性提出若干概念及实务的定位辨析论证。首先,当前民进党派系斗争本质是利益之争,不是路线之争,也不是理念之争,因此不同派系不会完全对立,也不会完全合作,又联合又斗争的情况很常见,所以结盟型态非常多元、动态。①大致上各派系之间关系的差异是竞争较多还是合作较多,或者在某些层面合作而在其他层面竞争的差异。早年民进党有美丽岛与新潮流两大派系,两派各自的结合方式及对民进党发展路线的主张都有相当分歧,因此双方对立的时间较长,彼此妥协的空间也较小,现在的民进党不同派系之间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合作和竞争,即便和新潮流经常处于对立面的正国会和英系,彼此也并不是完全对立,有些台湾媒体会以“恶斗”、“杀到见骨”等耸动字眼形容民进党派系斗争,但基本上都还是在“斗而不破”的局面。究其实际,权力斗争的本质就是支配与对抗辩证发展,不能以一般人情关系推断,过多渲染反而容易失焦。
其次,民进党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本质上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一旦发生利益冲突,通过派系领袖之间的协商,或者由第三方介入协调,通常可以达成一定的共识,不至于出现完全决裂。比较国民党与民进党近年发展历史,就可以发现两党派系斗争结果差异颇大。国民党从1990年代“新国民党连线”出走成立新党,到2000年初宋楚瑜带领一些菁英出走成立亲民党,以及各地地方派系因为党中央提名策略失当,自行脱党参选再当选者比比皆是;相对民进党从1986年成立到现在,都是个别政治领袖退出民进党,如施明德、许信良等,带走的政治菁英相当有限,各地偶有因不服提名而退党参选者通常都难以当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民进党各派系之间理念差异不大,选民主要是认同民进党的核心价值,不是对某某派系利益认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进党派系各自凝聚的基础主要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派系领袖如果不再担任重要职位,也不能通过其他渠道带给派系成员重要利益,这个派系势必会逐渐萎缩,过去的谢系因为谢长廷远离台湾核心政坛丧失了影响力,派系成员因此纷纷转往其他派系发展,谢系也如云烟飞散。英系是蔡英文上任之后因为掌有行政资源,逐渐吸纳依附成员而壮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原谢系部分人马,比如当选民进党中执委的苏治芬、台北市议员洪健益;二是陈明文系统人员;三是苏嘉全系统人员;四是过去美丽岛系的部分人马,例如曾任美丽岛系办公室主任洪耀福;五是蔡英文的政治幕僚,如蔡英文的“文胆”姚人多②。从这个角度来看,英系在蔡英文卸任之后,不可避免将逐渐萎缩③。如果依此角度检视民进党派系发展历史,其实过去这一、二十年变化颇大,很多派系都已淡出政治舞台。只有新潮流屹立最久,关键就是他们组织相对严密,最能落实世代交替,进而可以不断通过选举掌握不同的职位④。其他也有通过掌握媒体、银行、大金主等等维持派系运作者,但政治职位还是派系能否发展的主要关键,这点跟国民党地方派系兴衰的脉络也非常类似。
当前民进党派系仍处于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本文所指的“新赖系”是一个正在扩张的派系,它不同于赖清德长期参与的新潮流系,也跟赖清德以新潮流南流及台南帮为基础的嫡系,以及其他目前合作较多形成的亲赖派系不同,以下说明这些派系关系的演变及政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