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中日专家谈数字社会合作 强调信任
中评社北京12月9日电(中评社报导组)12月8日,在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的数字经济分论坛中,来自中日两国的数位企业家就数字社会的共同规范与中日合作进行研讨,与会学者普遍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能。中日两国经济依存度高,且面临诸多共同的社会课题,双方应该在数字经济领域展开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合作过程中,信任的构建至关重要。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助理王俊鸣,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特聘教授、原财务官山崎达雄分别担任这场分论坛的中方和日方主持人。
日本株式会社NTT Data咨询委员岩本敏男表示,日本政府在2016年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理念,被称为“社会5.0”,其构想就是将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实现高度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课题,比如伦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一个全球共通的规则。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数权经济研究室主任钟宏表示,中日要合作开拓数字世界新航线,一要建立长期共识。从时空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一个共识,即人类文明的跃进需要新的生存和增长空间。面向未来,探索数字世界和外太空世界的新航线,应该成为中日两国乃至全人类应该共同关注的巨大发展机会。中日两国在如何共享数字世界这一新的发展区域、是否要发展数字合作关系方面,应该建立一个长期共识。二要正确认识分歧。分歧来自于认知,而且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但在长期的共识中,双方要通过建立坦诚共赢的沟通模式,去弥合分歧。三要规划合作路径。基于网络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日应共同关注个人的福祉、地区的安全和全球竞争力这三个维度,以探索合作的方向。
日本株式会社Future董事兼集团CSO、数字货币论坛主席山冈浩巳表示,回顾世界史,信息技术对于每个时代的国家和空间都会产生影响。如今的数字技术使得信息可以在1秒之内围绕地球转7圈半,于是大家开始期待可以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让个人、企业在其中自由交流。但现实是,数字技术并未像大家期待的那样让世界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数字化本身对于现代国家的模式构成了一种挑战。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消除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平凯星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松表示,中方一直认为,未来的数字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公平、非歧视的社会,日本的社会5.0也是一样,这与东方文化追求的和谐秩序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数字世界中,英美的互联网世界和东亚世界有很大区别。面向未来的八到十年,中日双方可以在文化创新产业、硬科技、云计算、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具有最成熟的工业能力和技术环境,应该把握住机遇,共同面向整个亚洲,服务亚洲的数字社会建构。
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理事、未来创发中心主任神尾文彦表示,日中两国要面向未来,解决诸如老龄化、智慧城市、减碳等共同的社会问题。为应对一些国际性的课题,日中应该进行合作,双方需要构建一个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搭建一个数据流动的机制,利用一些产业政策进行先行先试。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要通过制度进行保障,还需要通过民间的交流对话搭建桥梁,以构建互信关系。
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企业沟通部副总裁宋凯表示,中日企业家共同探讨如何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近年来全球疫情反复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大,需要用先进的生产力来驱动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能。中日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很高,都是数字经济的大国,企业之间的数字经济合作前景非常广阔。中日企业应该继续开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此外,中日两国在数字化转型上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实践,为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筑牢了基础。中日企业还应该引领数字化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最后,中日数字经济发展也需要培养人才。
商汤科技亚太业务总裁、集团战略规划副总裁史军表示,中日两国面临高龄化和少子化问题,两国的数字社会建设可以在这两个领域探索合作的空间。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产生虚拟的劳动力,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诊疗效率,在零售行业运用零售元宇宙技术等。在当今时代的信息交流中,遇到的障碍并非物理性的,而是非物理的障碍,是规则方面的障碍。这些规则有的是基于法规的,也有一些是基于政治的,希望这些规则不要成为我们沟通交流的障碍,反而可以作为加速彼此合作的工具。
日立制作所理事、研究开发集团技术战略办公室主任鲛岛茂稔表示,日中要去推动两国共同面临的课题,其中信任的构建是基础,这种信任既包括政府层面的信任也包括数字方面的信任。在数字化经济的合作中,日中两国应该灵活应对,构筑一个信任渠道,实现整体信任。日中可以考虑通过数据和技术方面的信任关系,使信任关系得以普及。此外,日中两国还应该共同创新,针对两国共同面临的课题探讨如何创造新的价值和结果。基于这些点滴的积累,会给两国的合作带来更大的成果。
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洋表示,数据每天都在不断产生,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对过去已经产生和现在正在产生的数据进行标注、挖掘、分析,使数据变得更有价值。产业链数据在中国已经很深入地应用于监管科技、产业经济分析等,包括政府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和商业机构等主体。中日之间不仅仅应该探讨规范、标准和未来,更应该着眼于当下,探讨更加具体的项目合作,共同推动中日两国、亚洲乃至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