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博士囚犯亦有春天
来源:大公文汇网 作者:蒋湖
近日天气降温,一片寒意,行人都穿上了冬衣,可是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却让一缕温暖涌上心头,感动、欣慰、辛酸,百味杂陈。日前(8日),赤柱监狱一位在押囚犯,以24年铁窗苦读,拿下博士学位,成为香港首位获颁本地大学博士学位的在囚者。
这位今年已经51岁、中四辍学、年轻时犯下严重罪行须要终身监禁的阿俊(化名),是如何度过这些年铁窗生涯的,已毋需再提。人生高高低低,起起落落,百转千回之间,最宝贵的是自由,这个简单却也深奥的道理,有时只有撞向南墙、头破血流过才会懂。人生往往如此,失去的才弥足珍贵。
阿俊2000年开始修读公开大学(都大前身)的社会科学学士,2012年获颁教育硕士,2016年申请攻读都大教育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其实是他的“夫子自道”:研究在囚者的学习动机。事因在修读硕士时需要教导后进囚友应试技巧,这才发现各人都有不同学习动机以及迥异读书效率,因此引发好奇深思,这才导向学术求真之路。
对阿俊而言,读书受教育明白道理思考人生,也许一开始只是他消磨无边囚室生涯的一种方式。阿俊自己也说,最初决心读书的原因非常简单:“不希望自己有太多时间胡思乱想。”等他逐渐找到学习的乐趣后,学术已成了他改过自新、自我救赎的重生之路。
狱中求学说来轻松,其实充满艰辛。在囚者大多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学费,需要仰赖奖助学金。又需应对狱中日常工作,一般每学期只能修读一科,自然进度迟缓。有志修读硕士及学士课程的在囚者最后中断学习的事,经常发生。在狱中不能随时上网,难以收集资料,只能查字典。阿俊的英语水平又不高,需要比常人花更多时间翻查,一本厚厚英汉字典伴随了他20多年。
最困扰阿俊的,其实是身边人的冷言冷语:“你都坐监啦,无前途,无希望,点解仲要读书?读得再好,有人会请你吗?放监?都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这些年来,总有人让他放弃理想,认为“无可能”,“无奇迹会发生”。“平时我还可以当说笑,但当夜阑人静,孤零零对着四壁时,这些话也会变成负面情绪‘偷袭’我”。
不过,阿俊非常幸运,一直有家人的爱。他希望让家人看到,“虽然在坐监,但我不想放弃!”因为,“他们从未放弃我,当我告诉他们考试合格,可以毕业,他们比我更开心!”
在当天的上台领取博士证书环节,阿俊特别邀请了父母上场,他说:“妈妈,很久以前你跟我说过一句话:‘妈妈还在,我不许你走先过我。’我知道你这番话,是怕我胡思乱想,做傻事,我一直铭记在心。”他还记得,十年前在同一会场,他首次主动拥抱母亲,“那天你很开心,这让我更有动力继续学习,希望每一次、每一年都可以有机会(给你拥抱)”。他又跟父亲说:以往从未听过父亲的赞扬,“好似在你心中,我是一个很没用的人。而为了成为你心目中的骄傲,我亦一直努力读书。我今天的小小成就,希望能成为你的骄傲!”
这是当天颁证环节最动人的一幕:阿俊着博士袍戴博士帽,两位白发老人,一家三口在台上相拥而泣,父亲用纸巾擦去阿俊脸上泪水。相信这一瞬间,将永远留在他们记忆深处。
除了阿俊之外,当日还有另外37名在囚人士获发学业证书。与其他庆典场景略有不同的是,没人拿出手机欢聚拍照,但当一众在囚人士表演无伴奏合唱及“夹band”时,台下囚友纷纷竖起大拇指,比出心心手势,以为鼓励。这38人共获67卷合格成绩,其中36卷优良,除阿俊获博士学位之外,一人获学士学位,两人获副学士学位。
阿俊和一众囚友的教育重生经历,固然有他们自己的坚持,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亦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比如惩教署职员“见我四五点早起读书,会开灯给我;又如我急需到电脑室用电脑时,都会酌情安排我使用。”因为不能上网,写论文不易,阿俊只能拜托朋友或教授为他带来大堆文件,让他翻查资料。都市大学亦秉承“有教无类”原则,定期安排导师到院所教导在囚者。惩教署会提供很多人性化支持,包括提供有学习资料及电子书的平台电脑,供囚友使用。东华三院董事局亦设立基金,为在囚者在教育及职业训练方面提供资助。
行文至此,笔者又想起上月(12月10日)特区政府“香港义工奖”中获颁“杰出义工奖”的香港会计师邬晋升,他穿梭于不同囚室,教授在囚人士专业会计知识,赋予他们重投社会的机会。罗大佑有首歌《野百合也有春天》,看似写爱情,其实是写社会人生。是各界人士的共同扶助,让在囚人士亦可以在幽禁岁月中看到希望,向往春天。监狱当然冰冷,可是心灵却可以穿过铁窗,飞越藩篱,拥抱明天。从心所欲不逾矩,心安之处,即是自由。
好莱坞有一部描述监狱人生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名作家史蒂芬·爱德温·金(Stephen Edwin King)的作品,在全世界影响颇深,影片最后,囚禁18年的男主人公终获自由。那是艺术虚构,阿俊的新生故事,是我们身边真实的传奇。最近港片《破·地狱》好评一片,也许阿俊的经历值得有心人拍成电影,他穿破地狱得胜自由的人生,何尝不是一个鼓舞人心的隐喻。
来源:大公文汇网 作者:蒋湖
近日天气降温,一片寒意,行人都穿上了冬衣,可是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却让一缕温暖涌上心头,感动、欣慰、辛酸,百味杂陈。日前(8日),赤柱监狱一位在押囚犯,以24年铁窗苦读,拿下博士学位,成为香港首位获颁本地大学博士学位的在囚者。
这位今年已经51岁、中四辍学、年轻时犯下严重罪行须要终身监禁的阿俊(化名),是如何度过这些年铁窗生涯的,已毋需再提。人生高高低低,起起落落,百转千回之间,最宝贵的是自由,这个简单却也深奥的道理,有时只有撞向南墙、头破血流过才会懂。人生往往如此,失去的才弥足珍贵。
阿俊2000年开始修读公开大学(都大前身)的社会科学学士,2012年获颁教育硕士,2016年申请攻读都大教育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其实是他的“夫子自道”:研究在囚者的学习动机。事因在修读硕士时需要教导后进囚友应试技巧,这才发现各人都有不同学习动机以及迥异读书效率,因此引发好奇深思,这才导向学术求真之路。
对阿俊而言,读书受教育明白道理思考人生,也许一开始只是他消磨无边囚室生涯的一种方式。阿俊自己也说,最初决心读书的原因非常简单:“不希望自己有太多时间胡思乱想。”等他逐渐找到学习的乐趣后,学术已成了他改过自新、自我救赎的重生之路。
狱中求学说来轻松,其实充满艰辛。在囚者大多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学费,需要仰赖奖助学金。又需应对狱中日常工作,一般每学期只能修读一科,自然进度迟缓。有志修读硕士及学士课程的在囚者最后中断学习的事,经常发生。在狱中不能随时上网,难以收集资料,只能查字典。阿俊的英语水平又不高,需要比常人花更多时间翻查,一本厚厚英汉字典伴随了他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