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在区区”接手屋苑收胶服务
中评社北京1月10日电/据大公文汇网报导,香港特区政府于2020年起推行“塑胶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务先导计划”,但碍于成本较高且与现行“绿在区区”计划出现资源重迭,环保署昨日公布整合回收废胶新安排。先导计划于本月18日(下周六)结束,翌日将由18区“绿在区区”营办团体接手先导计划的屋苑塑胶收集服务,在屋苑提供“一站式”收集塑胶等9种回收物并确保下游妥善处理。环保署助理署长黄智华表示,市民的回收安排不会有任何改变,但可较先导计划减少24%成本,同时可增加塑胶回收市场的竞争性,从而进一步扩大“转废为材”。他强调,新安排下不会出现“废胶无人收”的情况,环保署亦会加强监察下游回收商,确保适合回收再造的废塑胶均得到妥善处理,不会被直接送往堆埴区。
俗称“中央收胶”的先导计划于2020年1月起在东区、观塘及沙田3区推行,其后于2022年1月扩展至大埔、西贡、中西区、深水埗、荃湾及屯门6区。政府另于2020年底起逐步扩大“绿在区区”,目的是推动整体回收的公众教育、改变市民的行为习惯、提升公众对回收的信心,以及由2020年年底开始逐步在全港18区建立回收网络,向屋苑提供回收服务,接收包括废塑胶在内的9种回收物,与先导计划在废塑胶回收上有多方面的重迭,因此决定于本月18日终结先导计划。
昔安排不理想 无胶都要出车
黄智华昨日解释,先导计划范围很窄,只局限于处理东区、观塘及沙田3区废胶上下游回收及另外6区的下游回收,即先导计划下3间营办商到屋苑只回收废塑胶,“绿在区区”营办商又要再多出一辆车到屋苑回收其余8种回收物,坦言“有时就算没有回收物(废塑胶)都要出车,明显资源重迭”。
在新安排下,全港18区可回收物品都由“绿在区区”收集,再交由环保署核准的下游回收商处理,既能更有效善用公帑,亦可让回收业界有开放的竞争市场,更符合公众利益。
先导计划以往向屋苑提供的所有塑胶回收服务不会受到影响,“绿在区区”营运团体更可与屋苑联系以提供更灵活的屋苑回收服务,同时收集塑胶和其他回收物,提升成本效益,估计成本可较先导计划减少约24%。
黄智华指出,现时市场上有逾10间认可的下游回收商,强调即使取消先导计划亦不会出现“废胶无人收”的情况,惟个别回收商或要升级转型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监察免废胶被丢往堆填区
黄智华表示,现时不论先导计划抑或“绿在区区”的下游回收商,均不可将废塑胶直接丢往堆填区,环保署会在先导计划完结后加强监察下游回收商,包括透过科技监控及突击检查等,确保废塑胶均得到妥善处理,违反者可被剔出核准名单。
废塑胶或因为杂质太多及运送过程中受污染等原因,先导计划会要求处理塑胶的损耗率不得超过10%,将来未必设确实的损耗率,惟会沿用相若标准,环保署亦会继续与科技公司及绿色回收产业公司等合作,研究如何将废塑胶转化成材料甚至高价值产品,例如环保砖及隔音装置等,“其实杂质太多、难以转废为材的塑胶,亦可用作制作水泥的燃料,物尽其用。”
拟引入发牌制管制回收商
长远而言,特区政府将于今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生产者责任计划共同法律框架的条例草案,一并引入发牌制度,管制塑胶回收商。
塑胶回收Q&A
问:取消先导计划的原因?
答:先导计划本身是过渡安排,且范围较窄,包括只为“绿在区区”提供下游塑胶回收服务,不如“绿在区区”全面,亦造成18区有不同的上下游回收安排。在“绿在区区”运作已成熟下,是时候理顺统一各区安排,提升效率及成本效益。
问:何时结束先导计划?
答:先导计划本月18日完结,翌日起由“绿在区区”营办团体接手屋苑塑胶收集服务。
问:先导计划取消后,对市民有影响吗?
答:不会。市民可继续将塑胶等回收物置于屋苑及“绿在区区”的回收箱内。
问:先导计划与“绿在区区”如何资源重迭?理顺安排后能减少成本吗?
答:两者都是由特区政府资助的回收计划,而“绿在区区”可收集18区包括废胶在内的合共9种回收物,并确保下游妥善处理,无需保留只局限处理3区废胶上下游回收和6区下游回收的先导计划。由“绿在区区”接手收集及处理废胶的成本比先导计划约少24%。
问:会否出现如先导计划营运商所说,没有价值的废胶会变成无人理会?
答:不会。先导计划结束后,“绿在区区”会为受影响的屋苑提供塑胶回收服务,包括低价值的杂胶。
问:先导计划完结后如何为废胶回收市场引入竞争?
答:该计划下只有3家营运商,它们仍可参与竞投“绿在区区”的回收工作,亦令市场上所有合适的塑胶回收商均可提供服务(现有超过10间),增加竞争。预期废胶回收物将来的出路会更多、更广,从而进一步扩大转废为材。
资料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环保署
整理:香港文汇报记者 聂晓辉
区议员:分成未有安排 屋苑或拒“换人”
曾为“绿在朗屏”担任义务项目经理的元朗区议员司徒骏轩对香港文汇报表示,“塑胶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务先导计划”结束后,交由“绿在区区”接手屋苑塑胶回收服务,但不少屋苑本身已自行安排回收商收集塑胶等物料,卖物料的收益会与法团分成,但“绿在区区”营运商却没有分成安排,他担心屋苑未必让“绿在区区”营运商回收物料。
回收物卖完有分成给法团
司徒骏轩解释,有些屋苑本身有聘用指定的下游回收商,“他们未必会找环保署指定的回收商,回收物卖完后会有分成给法团,不论是塑胶、纸、铝罐,各有门路,但『绿在区区』过往很难打入屋苑市场,因为他们不牵涉金钱,不给法团经济诱因。”
他认为纵使先导计划完结后由“绿在区区”接手屋苑塑胶回收服务,“也和以往没有大分别,都是跟现状一样。只有保证由中央收胶那些屋苑就一定是政府收胶,如果是其他屋苑,相信政府不会硬性规定取缔其他回收商,仍然有市场竞争,法团应该可以给(回收物)自己想找的回收承办商。”
不过他表示,暂未知“绿在区区”日后收集的塑胶会否因接手先导计划后增加。
他表示,现时为每间“绿在区区”回收点处理回收物的承办商,也获特区政府认可,接手先导计划的屋苑回收工作后可能没有大变化,一些“绿在区区”营办商的合约已到期,政府会发出新标书,据瞭解不少下游回收商已加价,但营办商再入标时已计算营运成本。
纵使日后回收的塑胶有所增加,但司徒骏轩认为不会没有出路,“例如菜栏那些发泡胶,下游回收商有机器去做溶解,溶胶后就会变成一条条的像砖一样,运到东南亚加工制造其他物料,而胶瓶等亦一样有机器打碎,运出口去到其他地方再加工。”
中评社北京1月10日电/据大公文汇网报导,香港特区政府于2020年起推行“塑胶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务先导计划”,但碍于成本较高且与现行“绿在区区”计划出现资源重迭,环保署昨日公布整合回收废胶新安排。先导计划于本月18日(下周六)结束,翌日将由18区“绿在区区”营办团体接手先导计划的屋苑塑胶收集服务,在屋苑提供“一站式”收集塑胶等9种回收物并确保下游妥善处理。环保署助理署长黄智华表示,市民的回收安排不会有任何改变,但可较先导计划减少24%成本,同时可增加塑胶回收市场的竞争性,从而进一步扩大“转废为材”。他强调,新安排下不会出现“废胶无人收”的情况,环保署亦会加强监察下游回收商,确保适合回收再造的废塑胶均得到妥善处理,不会被直接送往堆埴区。
俗称“中央收胶”的先导计划于2020年1月起在东区、观塘及沙田3区推行,其后于2022年1月扩展至大埔、西贡、中西区、深水埗、荃湾及屯门6区。政府另于2020年底起逐步扩大“绿在区区”,目的是推动整体回收的公众教育、改变市民的行为习惯、提升公众对回收的信心,以及由2020年年底开始逐步在全港18区建立回收网络,向屋苑提供回收服务,接收包括废塑胶在内的9种回收物,与先导计划在废塑胶回收上有多方面的重迭,因此决定于本月18日终结先导计划。
昔安排不理想 无胶都要出车
黄智华昨日解释,先导计划范围很窄,只局限于处理东区、观塘及沙田3区废胶上下游回收及另外6区的下游回收,即先导计划下3间营办商到屋苑只回收废塑胶,“绿在区区”营办商又要再多出一辆车到屋苑回收其余8种回收物,坦言“有时就算没有回收物(废塑胶)都要出车,明显资源重迭”。
在新安排下,全港18区可回收物品都由“绿在区区”收集,再交由环保署核准的下游回收商处理,既能更有效善用公帑,亦可让回收业界有开放的竞争市场,更符合公众利益。
先导计划以往向屋苑提供的所有塑胶回收服务不会受到影响,“绿在区区”营运团体更可与屋苑联系以提供更灵活的屋苑回收服务,同时收集塑胶和其他回收物,提升成本效益,估计成本可较先导计划减少约24%。
黄智华指出,现时市场上有逾10间认可的下游回收商,强调即使取消先导计划亦不会出现“废胶无人收”的情况,惟个别回收商或要升级转型以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