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交流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评社╱题:客家文化交流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者:宋德剑(梅州),历史学研究员、嘉应学院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台湾研究所所长、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
【摘要】客家人向来有着追本溯源、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宗族意识与原乡意识一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从客家文化的视野,通过对梅(州)台(湾)两地客家文化的源流和特质进行剖析,得出的结论是,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必须高度重视客家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
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不断推行“台独”的错误路线,将两岸关系不断推向“低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外部势力介入,对台湾问题横加干涉,加之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从“人为”到“灾害”,阻断了两岸的正常交往,使得两岸现在的关系进入“冰冻期”。但无论面对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分裂行径,还是西方外部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和人民都从来没有放弃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愿景,大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制度法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诸多层面推进两岸社会的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增进两岸民众的政治互信、经济互信和社会互信,达到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构建两岸民众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大业。
本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以两岸融合发展理念为依托,从客家文化的视野,通过对梅(州)台(湾)两地客家文化的源流和特质进行深入剖析,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构建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贡献“梅州客家方案”。
一、习近平总书记“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经典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始于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重要演讲:“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此后,总书记在国内国际的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到了命运共同体,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至此,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了世界共识。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题,系统地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远的时代价值。报告中总书记6次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幷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会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载入十九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总纲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进一步重申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有机结合的智慧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和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
习近平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次讲话精神中。一是2012年11月29日,他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二是2014年3月5日两会期间看望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发表的讲话:“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是2014年9月29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四是2015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接见民族团结优秀代表讲话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
2.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至2016年在会见台湾政党领导人时不断强调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特别在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的讲话鲜明地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
此后,习近平的同胞共同体思想写入十九大报告:“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二十大报告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3.亲诚惠容与邻为善的邻国共同体
2013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方位地体现了其建构亲邻友善的邻国共同体的外交思想,指出:“我们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此后总书记在出访蒙古国、巴基斯坦、印尼、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老挝以及会见菲律宾、韩国等国领导人时不断阐述其“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周边外交理念。如2016年10月13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柬埔寨、孟加拉国进行国事访问幷出席在印度果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期间,发表一系列讲话,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的又一次实践,对进一步深化睦邻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4.天下一家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的“天下一家亲”的中国古代智慧,是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源泉。总书记在多次国际场合不断阐述这一伟大思想。2017年11月30日,他在会见来华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发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年12月1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主旨演讲,进一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二、客家文化是构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基因
1.客家文化的特质——崇祖敬先、爱国爱乡的传统
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山区的本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又兼具南方各族文化特色,为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晶。“以其复杂的形成、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独有的特质着称于世。”①
宗族意识与原乡意识一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台湾客家人传统上是以务农为主,主要生活在多山和丘陵的乡镇及乡村地区,在台湾属于中下层,加之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到过大陆,大都缺乏对大陆的客观认识。但是,一提到“客家”、“客家文化”,他们则往往表现出了对大陆原乡自然的亲近感。一般意义上说,台湾绿营的民众是极力排斥与大陆交流和互动的,但涉及到客家文化交流时,却往往显现出例外。如民进党元老林光华,十分热心客家事务,多次到大陆客家地区参加学术活动,幷曾多次带领台湾宗亲访问团回饶平祭祖和参加宗族联谊活动;另一民进党创党元老范振宗在台湾的另一个身份是“世界中原客家崇正会理事长”,他同样热心客家事务,在新竹县县长任内,捐资在陆河县建起了一座全新的范氏祠堂。此外,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人虽大多支持绿营,但却十分热衷于到大陆原乡寻根问祖和参加客家文化交流活动。由此可见,通过客家文化交流,可以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放下蓝绿成见,突破在两岸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有助于扩大粤台交流与合作的范围。
此外,客家人在台湾政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台湾广东客家后裔人数接近400万,有上百个大小宗族,其中不乏在台湾商界、政界、文化界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豪门大姓。台湾选举,“客家票”已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在选战上,有的候选人将竞争对手的宗亲大佬列入竞选总干事、名誉总干事、后援会名单中,藉以打击对手。政见上争锋,谈个人能力如何,说破嘴也是‘自吹自擂’,但如果引用竞争对手的宗亲‘证明’比数据更管用。”②台湾客家人不但组织力量强、凝聚力大、动员力强,其政治倾向更是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客家人最集中的桃、竹、苗地区和六堆地区,政治人物往往利用客家人的宗亲关系来进行发动和笼络,这种现象在台湾客家地区比台湾其他非客家地区要明显得多。”③几年前,台湾甚至还成立了“客家党”,希望在政治上直接代表客家宗亲发声。
2.梅台客家文化血脉相连的深厚渊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人形成的最后一站和客家人向海外播迁的始发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据台湾当局统计,岛内现有近500万客家人,占台湾人口的约五分之一,仅次于闽南人。其中祖籍梅州的客家人就有180万之多,可见梅台客家文化之深厚渊源。
历史上,粤台两地客家人之间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交流与互动。④客家人从早期的因耕种春去冬回,到后来在台湾安家立业后,仍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原乡的联系,两地人员往来一直频繁,通信联系顺畅,经济联系以及文化互动也很紧密。即便是在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之后,粤台两地的联系也未曾中断。进入现代,特别是在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以后,越来越多的台湾客家人回到粤东原乡寻根问祖。台湾乡亲回乡后,修祖祠、编族谱、建桥铺路、捐资助学、投资办厂等善举曾对粤东地区的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芳名在祠堂、寺庙等的碑刻中比比皆是。足见台湾客家人的根在大陆,两岸客家人血浓于水的事实不容改变。
3.客家文化在台湾的赓续传承
客家人迁移到台湾后,将客家文化带到了台湾,幷且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3.1宗族文化
在台湾客家地区,大小宗姓都有自己的祠堂,都编有族谱。台湾客家人慎终追远不忘本源,以姓氏堂号作为先祖源流的表征,这些不同的堂号在台湾各地客家聚落的家宅门楣上均可看到。正如台湾学者黄丽生所说:“客家先民跨海迁台移垦本区、开基繁衍,稍有累积即设立宗祠,藉之聚族而居、教化子孙、共同祭祀等多重功能达到抟凝骨肉、巩固宗族繁衍的目的,乃使客家宗族成为型塑本区客家人文空间的基石。”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客家宗族回大陆原乡寻根,惊喜地发现,几百年来两地宗族文化幷无太大变化,他们仍然沿用从大陆渡台前的姓氏、仍然是年年要集体祭祀祖坟、祖牌,而且祖牌就像族谱一样,所有同血脉的祖先可一一对应在祖牌上查到。由此可见,客家人强烈的宗族意识,一直在迁台客家人血液中延续。
台湾客家人的民间信仰源于粤东客家地区,台湾客家人中有重要影响的神明均属于大陆原乡的“分香”,“大到‘三山国王’,小至‘福德伯公’的崇拜、祭祀,两地的客家人几乎都是一致的”。⑥一般而言,在台湾要简单瞭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来源与特色,可以从当地居民信仰的寺庙着手,从其中特殊的民间信仰,就可以知道当地居民的原乡地。例如庙宇所奉祀的主神若是开漳圣王,则当地主要居民原籍为漳州;主神若是保生大帝,则为泉州同安县;主神若是广泽尊王,则为泉州南安县;主神若是清水祖师,则为泉州安溪县;主神若是三山国王,则为祖籍粤东地区的客家人。正如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所记载:“夫台湾之人,闽、粤人也,而有漳、泉之分也。粤人所至地,多祀三山国王,而漳人则祀开漳圣王,泉人则祀保生大帝,是皆其乡之神,所以祈福禳祸也。”⑦
此外,惭愧祖师、伯公、关圣帝君等也是台湾地区客家人中比较常见的神明,这些都无一例外源自大陆原乡。
3.3建筑文化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环。梅州传统客家民居以围龙屋最具代表性。粤东客家人在移民台湾的开拓过程中,很自然地将大陆原乡的建筑形式带到了台湾,幷根据台湾生活的实际,做出一定的调整。合院式的伙房屋是台湾地区最主要的传统客家建筑。伙房屋的建构形式,与原乡梅州的围龙屋大同小异,但文化符号的内核却一脉相承。
伙房屋,不论是其世俗空间,还是其非世俗空间,除血缘性的祖神崇拜空间外,还有非血缘性的神灵崇拜空间,如天神、三官、土地龙神、仙师、公王、五星石伯公等,其文化元素均与原乡梅州基本相同。举例来说,如新竹刘家伙房堂屋内有横屋、化胎等。屏东县内埔徐氏伙房堂屋内外不同神圣空间的配置,以及堂屋与横屋等结构、化胎的兴筑等,完全是依原乡梅州围龙屋的建构模式。龙肚庄狮山里锺氏秀文公祠大门前有门坪,门坪前有半月形水塘,该祠后面筑有“化胎”,化胎外筑有矮围墙等。高雄县美浓镇西河堂林氏祠堂奉“杨公仙师之神位”,将非血缘关系的神灵安排在祠堂内的不同空间。以上这些建筑里的文化符号完全与粤东原乡围龙屋的文化符号相同。
4.客家方言
台湾的客家话主要分为“四县话”和“海陆话”,此外,还有使用人数较少的大埔话、诏安话以及饶平话等。“四县话”是台湾客家人使用最多的客家方言,也是公众场合(如车站)播音使用的标准客家话,其分布地主要为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以及南部六堆(高雄、屏东)地区;“海陆话”是原籍惠州府陆丰地区的客家人所讲的方言,主要分布在新竹地区。
此外,在饮食、节俗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两岸客家地区均存在大量相似性,无数事实证明,台湾客家文化是大陆原乡客家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延续。
三、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梅州客家实践”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倡议,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重要内容。两岸融合主要指经济社会融合和价值观念融合。价值观念融合是两岸融合最重要的方面。
受“台独”分子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的影响,“台湾人认同”成为当前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主流。据台湾民调显示,1992年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为25.5%,高于认同是台湾人的17.6%的比例;认同两者都是(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是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主流,达到46.4%。1995年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为25%,超过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20.7%。2008年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48.4%,超过认同两者都是的43.1%。此后台湾人认同成为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的主流。⑧
因此如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大场合多次强调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两岸交流的重要性。2013年6月13日他在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强调:“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2016年11月1日,会见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两岸同胞是中华文化的传人。国共两党要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厚植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促进心灵契合,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自信”。
有学者指出:“适当的人际交流接触,确为降低族群偏见、化解刻板印象的重要关键。”⑨而集体记忆,特别是族群记忆在族群的身份认同中能够起到持久的作用,因此应该“把建构族群的集体记忆作为两岸交流和认同中起重要作用的转换机制”⑩。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在两岸民众中的历史传承,无疑成为两岸交流互动中建构台湾民众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梅州未来要在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中做出其应有的贡献,需要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1.以宗亲会、同乡会为抓手,实现两岸民间互动与交流常态化。
全世界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宗亲会或同乡会。宗族组织和地缘性社团不需要政府组织,却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网络,典型代表就是享誉全球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其已经成为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
台湾的姓氏宗亲会、同乡会组织机构健全、会务运作规范,姓氏文化研究队伍强壮。以梅州同乡会为例,在台湾的台北、高雄等大都市都有设立,如台北市梅县同乡会、台北市蕉岭同乡会等,这些同乡会组织机构健全、幷有一定的基金保障,在台湾的民间社会、政党组织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继续发挥好宗亲会、同乡会等民间社团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夯实筑牢两岸交往的民间基础,对于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未来,梅州应该加强涉台宗族普查、加强宗族文化研究、建立梅台客家族谱数据库。大陆方面的相关地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实现“无缝对接”,如加强对台姓氏文化研究与宗亲联系工作,可举办以姓氏为单位的族谱研讨会、祠堂文化研讨会、宗亲联谊工作研究会、开基祖或乡贤诞辰纪念会等,双方约定轮流举办,以取得成效,才能达到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目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两岸民间交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化台湾青年一代“根”的意识。
2.深化梅台两地民间信仰交流,弥合意识形态分歧。
民间信仰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梅台两地许多客家宗族的宗族活动中大都伴随有民间信仰活动,如在大陆客家地区流行的“公王信仰”,这些“公王”大都是各大宗族的祖先,因此,客家人举办宗族祭祀活动往往都带有宗教信仰的活动。将对家族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祖先神格化,是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相融合的一个突出特点。台湾客家人尤为重视民间信仰,在台湾有“三步一庙、五步一寺”的说法。在台湾客家人中有广泛影响力的三山国王信仰、伯公信仰、惭愧祖师信仰等,其祖庙或发祥地都在粤东客家地区。
在当前台湾不断“去中国化”、“本土化”的背景下,要在加强研究的前提下还原所谓台湾本土信仰的客观的历史,揭示台湾宗教信仰与大陆的血浓于水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应加大迁台民间信仰的研究和交流活动。
未来,梅州可以通过举办民间信仰相关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如仿效妈祖论坛,举办粤东三山国王论坛、惭愧祖师论坛等,开辟台胞寻根和敬香旅游专线等,让台湾客家人回到梅州原乡,一方面满足他们精神信仰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藉此推动两岸民间的友好互动交流,构建两岸客家民众精神信仰的共同体。
3.重视涉台宗亲祖籍地建设,加强梅台两地的血缘共同体建设。
由于两岸的政治僵局现状,民间交流成为当下两岸交流的主要渠道。作为180万台胞祖籍地的梅州,至今保留许多有据可查的台胞故乡,成为未来两岸交流互动不可忽视的历史人文资源。在当前台湾当局不断“去中国化”的“台独”路线下,这些台湾客家人的“文化之根”,对于提升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未来,梅州政府可以考虑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为抓手,重视台湾客家人祖籍地文化建设,构建两岸客家血缘、文缘的共同体,不断夯实两岸交流互动的平台;选取一些台湾客家精英的原乡,重视这些精英祖籍地的村落文化、村落祠堂、村庄庙宇等软硬件建设,强化原乡认同,以乡土情结、宗族情谊、客家文化等为纽带,增进两岸宗亲、社团等组织的互动,实现两岸乡土文化无缝对接,构建两岸客家血缘、文缘的命运共同体。
4.提高客家新娘在未来两岸关系中作用的认识。
因地缘、方言、习俗等因素,闽南地区和粤东地区一直是台湾大陆新娘的主要来源地。自1988年海峡两岸开始通婚以来,三十多年间梅州市共办理9000多对涉台婚姻。客家新娘的勤劳、质朴、贤惠,在台湾社会留下了美丽动人的一面,成为两岸交流中最具温情的鲜活故事。她们已经成为在台湾传播客家传统文化、讲好梅州故事的生力军。
2012年8月28日,在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协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会员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致辞时指出,“在两岸民众当中,两岸婚姻群体已成为维护两岸和平稳定、促进两岸交流融合的一支天然力量。对于每一例两岸婚姻来说,他们的结合都不仅是自身的结合,更是两岸的结合……两岸的婚姻家庭就像一条脐带,用血脉和亲情将两岸连接在一起。”时任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致辞时同样指出,“两岸婚姻家庭作为连接两岸同胞的血脉纽带,是传承中华民族根脉、传播两岸爱情亲情、传递和平发展信念的重要力量,已被誉为两岸‘三通’之外的第四通。⑪
随着台湾的大陆新娘群体日渐融入台湾社会,她们开始通过组织和成立社团甚至政党来为自己发声。
大陆新娘群体不仅代表个人,有时还能影响其所在家庭,甚至街坊邻里,她们是两岸民间交流的最佳使者。母亲是子女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因此,在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潜在的重要影响力。
5.重视网络新媒体的作用,讲好客乡梅州“故事”。
在网络互动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最亲密、最普遍的交流方式的今天,应该大力倡导和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两岸交流,传播大陆好声音。
据报导,目前台湾网民超过总人口的70%,人均每天使用网络新媒体长达3.5个小时,为亚洲之冠。脸书(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也是台湾地区人气最高的社交媒体之一。早在十年前,台湾每月脸书活跃用户达1500万,以人口2300万计,渗透率高达65%,居全球第一。每天登陆脸书人数为1100万,最高时有25万人同时上线,使用时长每天超过100分钟,是台湾地区被使用时间最长的社交媒体。⑫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台湾年轻人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首要途径,它强大的传播及组织功能,被台湾年轻族群视为主流媒体而广泛使用。
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圈,但由于制度差异以及台湾当局的歪曲抹黑,“去中国化”“台独”路线的歪导,台湾民众对自身的历史、对中国大陆存在很大的误解,乃至错解。因此,大陆应积极向台湾民众传递正确的大陆讯息,不断增进台湾民众对自身的历史、家乡的历史的正确认识,增进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团队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51/522E0101。
注释:
①房学嘉、宋德剑等:《客家文化导论》,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②张昆山、黄政雄:《地方派系与台湾政治》,台北:联合报社,1996年,第115页。
③邱荣举、谢欣如:论台湾客家人的社会与政治发展,全球客家地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2003年。
④参见宋德剑、李旭政等:海峡两岸客家人血脉联系与文化渊源及粤台交流对策研究,《2012年广东涉台研究重点课题论文集》,2013年5月。
⑤黄丽生:从族际关系变迁看台湾客家宗族的时代肆应,《闽台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
⑥房学嘉:《客家民俗》,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⑦连横:《台湾通史》卷22,《宗教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⑧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2-2021.06),https://ese.necu.edu.tw/upload/44/doc/6960/People202106.jpg。
⑨耿曙、曾于蓁:中共邀访台湾青年政策的政治影响,台湾:《问题与研究》,2010年第3期。
⑩参见陈孔立、艾明江:两岸认同过程——陈孔立、艾明江师生对话录,香港:《中国评论》,2019年7月。
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12-08/29/content_2212697.htm。
⑫王丰:“新媒体+”创新网络涉台青年交流活动,《传媒观察》,2015年第11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4月号,总第328期,P35-41)
中评社╱题:客家文化交流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者:宋德剑(梅州),历史学研究员、嘉应学院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台湾研究所所长、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
【摘要】客家人向来有着追本溯源、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宗族意识与原乡意识一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从客家文化的视野,通过对梅(州)台(湾)两地客家文化的源流和特质进行剖析,得出的结论是,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必须高度重视客家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
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不断推行“台独”的错误路线,将两岸关系不断推向“低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外部势力介入,对台湾问题横加干涉,加之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从“人为”到“灾害”,阻断了两岸的正常交往,使得两岸现在的关系进入“冰冻期”。但无论面对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分裂行径,还是西方外部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和人民都从来没有放弃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愿景,大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制度法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诸多层面推进两岸社会的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增进两岸民众的政治互信、经济互信和社会互信,达到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构建两岸民众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大业。
本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以两岸融合发展理念为依托,从客家文化的视野,通过对梅(州)台(湾)两地客家文化的源流和特质进行深入剖析,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构建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贡献“梅州客家方案”。
一、习近平总书记“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经典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始于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重要演讲:“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此后,总书记在国内国际的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到了命运共同体,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至此,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了世界共识。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题,系统地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远的时代价值。报告中总书记6次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幷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会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载入十九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总纲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进一步重申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有机结合的智慧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和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
习近平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次讲话精神中。一是2012年11月29日,他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二是2014年3月5日两会期间看望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发表的讲话:“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是2014年9月29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四是2015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接见民族团结优秀代表讲话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
2.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至2016年在会见台湾政党领导人时不断强调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特别在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的讲话鲜明地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
此后,习近平的同胞共同体思想写入十九大报告:“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二十大报告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3.亲诚惠容与邻为善的邻国共同体
2013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方位地体现了其建构亲邻友善的邻国共同体的外交思想,指出:“我们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此后总书记在出访蒙古国、巴基斯坦、印尼、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老挝以及会见菲律宾、韩国等国领导人时不断阐述其“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周边外交理念。如2016年10月13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柬埔寨、孟加拉国进行国事访问幷出席在印度果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期间,发表一系列讲话,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的又一次实践,对进一步深化睦邻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4.天下一家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的“天下一家亲”的中国古代智慧,是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源泉。总书记在多次国际场合不断阐述这一伟大思想。2017年11月30日,他在会见来华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发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年12月1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主旨演讲,进一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二、客家文化是构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基因
1.客家文化的特质——崇祖敬先、爱国爱乡的传统
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山区的本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又兼具南方各族文化特色,为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晶。“以其复杂的形成、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独有的特质着称于世。”①
宗族意识与原乡意识一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台湾客家人传统上是以务农为主,主要生活在多山和丘陵的乡镇及乡村地区,在台湾属于中下层,加之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到过大陆,大都缺乏对大陆的客观认识。但是,一提到“客家”、“客家文化”,他们则往往表现出了对大陆原乡自然的亲近感。一般意义上说,台湾绿营的民众是极力排斥与大陆交流和互动的,但涉及到客家文化交流时,却往往显现出例外。如民进党元老林光华,十分热心客家事务,多次到大陆客家地区参加学术活动,幷曾多次带领台湾宗亲访问团回饶平祭祖和参加宗族联谊活动;另一民进党创党元老范振宗在台湾的另一个身份是“世界中原客家崇正会理事长”,他同样热心客家事务,在新竹县县长任内,捐资在陆河县建起了一座全新的范氏祠堂。此外,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人虽大多支持绿营,但却十分热衷于到大陆原乡寻根问祖和参加客家文化交流活动。由此可见,通过客家文化交流,可以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放下蓝绿成见,突破在两岸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有助于扩大粤台交流与合作的范围。
此外,客家人在台湾政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台湾广东客家后裔人数接近400万,有上百个大小宗族,其中不乏在台湾商界、政界、文化界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豪门大姓。台湾选举,“客家票”已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在选战上,有的候选人将竞争对手的宗亲大佬列入竞选总干事、名誉总干事、后援会名单中,藉以打击对手。政见上争锋,谈个人能力如何,说破嘴也是‘自吹自擂’,但如果引用竞争对手的宗亲‘证明’比数据更管用。”②台湾客家人不但组织力量强、凝聚力大、动员力强,其政治倾向更是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客家人最集中的桃、竹、苗地区和六堆地区,政治人物往往利用客家人的宗亲关系来进行发动和笼络,这种现象在台湾客家地区比台湾其他非客家地区要明显得多。”③几年前,台湾甚至还成立了“客家党”,希望在政治上直接代表客家宗亲发声。
2.梅台客家文化血脉相连的深厚渊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人形成的最后一站和客家人向海外播迁的始发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据台湾当局统计,岛内现有近500万客家人,占台湾人口的约五分之一,仅次于闽南人。其中祖籍梅州的客家人就有180万之多,可见梅台客家文化之深厚渊源。
历史上,粤台两地客家人之间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交流与互动。④客家人从早期的因耕种春去冬回,到后来在台湾安家立业后,仍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原乡的联系,两地人员往来一直频繁,通信联系顺畅,经济联系以及文化互动也很紧密。即便是在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之后,粤台两地的联系也未曾中断。进入现代,特别是在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以后,越来越多的台湾客家人回到粤东原乡寻根问祖。台湾乡亲回乡后,修祖祠、编族谱、建桥铺路、捐资助学、投资办厂等善举曾对粤东地区的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芳名在祠堂、寺庙等的碑刻中比比皆是。足见台湾客家人的根在大陆,两岸客家人血浓于水的事实不容改变。
3.客家文化在台湾的赓续传承
客家人迁移到台湾后,将客家文化带到了台湾,幷且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3.1宗族文化
在台湾客家地区,大小宗姓都有自己的祠堂,都编有族谱。台湾客家人慎终追远不忘本源,以姓氏堂号作为先祖源流的表征,这些不同的堂号在台湾各地客家聚落的家宅门楣上均可看到。正如台湾学者黄丽生所说:“客家先民跨海迁台移垦本区、开基繁衍,稍有累积即设立宗祠,藉之聚族而居、教化子孙、共同祭祀等多重功能达到抟凝骨肉、巩固宗族繁衍的目的,乃使客家宗族成为型塑本区客家人文空间的基石。”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客家宗族回大陆原乡寻根,惊喜地发现,几百年来两地宗族文化幷无太大变化,他们仍然沿用从大陆渡台前的姓氏、仍然是年年要集体祭祀祖坟、祖牌,而且祖牌就像族谱一样,所有同血脉的祖先可一一对应在祖牌上查到。由此可见,客家人强烈的宗族意识,一直在迁台客家人血液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