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西方经济仍需中国 欧务实对中关系
中评社台中11月10日电(记者 方敬为)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4日率重量级企业团访华。中国国民党智库“国政基金会”财政顾问施威全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欧盟及英国等在处理对中关系的立场上本来就与美国有别,尤其在经贸发展上,西方国家仍需要中国市场,德国的做法就是务实看待双边关系,研判英国也会跟进,毕竟欧洲经济出现问题,是自然而然会由投资及贸易驱动对中关系。
施威全,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硕士、伦敦大学伯贝克法律学校博士,在赖幸媛担任陆委会主委期间出任简任秘书,曾任“行政院”中部联合服务中心副执行长、新北市经济发展局长等职。
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4日率企业团访问中国,访团有12名德国多家跨国企业CEO等高阶主管,堪称顶级商业代表团。包括金融业的德意志银行,汽车业的大众、宝马集团,化工业的巴斯夫、瓦克化学集团,能源业的GeoClimaDesign,食品业的Hipp,运动品牌爱迪达,制造业的西门子,医药与生物科技的默克集团、德国拜耳、BioNtech等。
谈到德国组企业团访问中国,施威全表示,欧盟国家还有英国,面对中美关系以及面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态度,与美国的步调本来就不是很一致。比如说面对俄罗斯问题,欧洲许多国家仍向俄国采买天然气。面对中国方面,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今年2月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望重启被冻结的《欧中全面投资协定》的讨论,代表欧洲国家在经济与政治上对中国的态度与美国并不同调。
施威全说,接下来可以观察,欧盟愿意重启欧中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就可以看到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会相对和缓,实际上政治人物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者,不管是欧盟或英国,他们都会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对中关系。
从德国的例子来说,施威全指出,主要驱动双边关系的力量还是在投资与贸易,也就是经济面为主,这是双向的,中国基本上也需要欧洲市场,可以看到IMF对于明年中国的GDP成长预估是4.4%,是一个很漂亮的数字,相较于英国的经济衰退,或者是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还要高。
他说,可是这4.4%的一个预估里面,很大的部分其实是期待中国对于世界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展望,中国身为一个输出大国与贸易大国,前提是中国要有很多货物卖出去,就能达到4.4%的成长率。可见IMF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也代表说,中国的经济要好,基本上它与各国的关系也要好,这也是中国自己本身也必须要主动的课题。
因此,施威全认为,德国总理朔尔茨率团访华,绝不是德国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外交人员都花了很大功夫,加上两边的企业界也有一定的推力,才能促成。但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到底世界市场,或者欧洲市场的消费能力是否有那么乐观?对中国反而是需要观察的。
施威全指出,由于欧洲经济面临困境,欧盟与英国普遍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这方面可以观察年底耶诞假期前夕的消费状况,如果今年欧洲人花钱买耶诞礼物的消费额度比去年少很多,就是警讯,这对中国来讲,它的经济成长还是警讯,如果说欧洲人还维持一定程度的消费能力的话,就会比较好。
施威全表示,德国率团访华可以证明,中国仍然乐见与西方国家交往,先前大家会认为,好像中共召开二十大之后是一种新的政治局面,并会界定新的双边关系,或者是多边国际间的经贸关系,其实并非如此。其实二十大的15项议题有13项议题都是在讲内政,所以中方并没有定调一个新的对外方针,可以看出来中国也企图铺陈一个可预测的政策,取得外资信心。
他提到,比如说德国产业所驱动的德国政府或者英国产业所驱动的英国政府,只要中国的环境稳定,双方就可以继续做生意。对外资而言,最重要的是可预测的投资环境。坦白讲,商人与企业团体最终还是以利为导向,政治与意识形态则是其次,很多东西该合作的还是要合作,当然该竞争的还是保持竞争。
针对德国的做法是否出现骨牌效应?施威全说,德国的动作是对外表示,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开展是自然而然,研判英国也会跟进,虽然英国会持续在政治上对中国撂狠话,在经济上一定也会有务实的做法,因为新任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本身就是投资与金融界出身,在经济发展上务实处理对中关系,会是上策。
不过,施威全认为,他不会定义是骨牌效应,而是欧洲国家本来与美国的立场就不一致,例如美国希望英国制裁华为,但是英国是很不情愿的,大家都是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为考量出发。面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然没理由放弃交往,毕竟整个中国的经济还是在按照全球化、经济区域整合的游戏规则走,西方国家着眼于经济发展,当然会设法走出自己的路,而非迁就于美中对抗的压力。因为事实上,就连美国对中国的经贸关系也不可能达到完全脱钩。
中评社台中11月10日电(记者 方敬为)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4日率重量级企业团访华。中国国民党智库“国政基金会”财政顾问施威全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欧盟及英国等在处理对中关系的立场上本来就与美国有别,尤其在经贸发展上,西方国家仍需要中国市场,德国的做法就是务实看待双边关系,研判英国也会跟进,毕竟欧洲经济出现问题,是自然而然会由投资及贸易驱动对中关系。
施威全,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硕士、伦敦大学伯贝克法律学校博士,在赖幸媛担任陆委会主委期间出任简任秘书,曾任“行政院”中部联合服务中心副执行长、新北市经济发展局长等职。
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4日率企业团访问中国,访团有12名德国多家跨国企业CEO等高阶主管,堪称顶级商业代表团。包括金融业的德意志银行,汽车业的大众、宝马集团,化工业的巴斯夫、瓦克化学集团,能源业的GeoClimaDesign,食品业的Hipp,运动品牌爱迪达,制造业的西门子,医药与生物科技的默克集团、德国拜耳、BioNtech等。
谈到德国组企业团访问中国,施威全表示,欧盟国家还有英国,面对中美关系以及面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态度,与美国的步调本来就不是很一致。比如说面对俄罗斯问题,欧洲许多国家仍向俄国采买天然气。面对中国方面,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今年2月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望重启被冻结的《欧中全面投资协定》的讨论,代表欧洲国家在经济与政治上对中国的态度与美国并不同调。
施威全说,接下来可以观察,欧盟愿意重启欧中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就可以看到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会相对和缓,实际上政治人物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者,不管是欧盟或英国,他们都会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对中关系。
从德国的例子来说,施威全指出,主要驱动双边关系的力量还是在投资与贸易,也就是经济面为主,这是双向的,中国基本上也需要欧洲市场,可以看到IMF对于明年中国的GDP成长预估是4.4%,是一个很漂亮的数字,相较于英国的经济衰退,或者是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还要高。
他说,可是这4.4%的一个预估里面,很大的部分其实是期待中国对于世界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展望,中国身为一个输出大国与贸易大国,前提是中国要有很多货物卖出去,就能达到4.4%的成长率。可见IMF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也代表说,中国的经济要好,基本上它与各国的关系也要好,这也是中国自己本身也必须要主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