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香港接连办盛事港媒聚焦防疫前路
中评社香港11月10日电(记者卢哲)香港近期接连举行大型活动盛事,继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后,国际七人榄球赛亦顺利举行,香港内外对“香港回来了”(复常)的呼声颇高。特首日前强调,在风险可控情况下,政府会订定针对性防疫方案,并逐步有序减少社交距离限制,但重申现阶段不会取消“口罩令”、“红黄码”或实施“0+0”。当局日前宣布月内放宽入境旅行团“团进团出”,持“黄码”可进入指定旅游景点和指定餐饮处所的分隔区域用膳。
现时全球疫情未结束,内地防疫方针未改变,香港下一步应采取更开放的防疫政策,还是应该谨慎“寸进式防疫松绑”,引起香港媒体的思考与讨论。近日,香港多份报章都对香港防疫前路应如何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香港《明报》9日发表社评《防疫松绑流于寸进复常之路可迈大步》指出,本港近期接连举行大型活动及盛事,外界憧憬加快复常,行政长官则重申,必须在风险可控下逐步放宽防疫措施,红、黄码是重要风险管理工具,需要维持。全球疫情未完,内地防疫方针未变,当下特区政府采取的寸进式防疫松绑策略,无疑非常稳阵,但考虑到现时本港的混合免疫状态,亦未免太过保守。“团进团出”一类放宽旅游措施,对旅游业复常帮助有限;当局以豁免防疫的方式,方便国际大型活动在港举办,偶一为之当然无问题,惟密密为之,公众难免有“宽外严内”之感。复常避免走回头路,谨慎一些无可厚非,然而寸进前行无法满足社会需要。除非疫情再生巨变,否则当局应该大步向前推进复常。
社评认为,全球疫情未完,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无疑是客观现实。世卫上月开会,检讨是否维持两年多的“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会后确认保持不变,认为需要视乎北半球今冬疫情等因素,再作考虑。在美国,白宫首席卫生顾问福奇上周亦称,全国平均每天近400人死于新冠病毒,数字仍然太高,不能接受,必须显着减少死亡数字,才能宣布当地疫情结束。不过从民情角度,当人们不再惧怕新冠病毒,觉得可以与病毒共存,心理上视疫情已经过去,亦属自然。这种“集体认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在很多地方同样是客观存在。
社评表示,香港一老一幼打针率仍须提高,但整体而言,以本港疫苗接种率及混合免疫状态,加快松绑防疫措施理应安全,这也是公众集体期望。当然,加快复常不等于完全置防疫于不理,例如机场核酸检测有助监察变种病毒流入,具有一定作用,政府应该谨慎一些;内地动态清零方针未变,抗疫战仍在持续,香港作为国家的门户,联防联控方面有角色,亦要跟内地商讨通关,未必可以像周边一些国家般全面放宽,但特区政府仍可以在复常路上加快、加大脚步。
香港《商报》9日在社评《风险可控下加快复常步伐》中表示,近期连串国际盛事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宣示“香港回来了”;不过,各界仍关注现行抗疫措施会否进一步放宽。社评认为,实施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重在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效果;唯有风险可控,才有进一步放宽的前提,即所谓“限制能放宽就放宽,复常能加快就加快”。自“0+3”实施后,香港的出入境人流明显增多,而疫情却没显着恶化,证明个中风险可控,故有条件进一步迈向复常。
社评认为,须重视的是,疫情尚未消失,抗疫措施还不能完全解除。近月香港疫情纵使没有恶化,但也没好转,每日确诊宗数仍徘徊于4000至6000宗之间,过去一周更有数十人病逝。因此,由实现“0+0”到取消“红黄码”,都不能太过激进,要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审慎地稳步推进。一方面,在完全撤限之前,其实尚有不少放宽空间,过去香港已近乎每隔几天,就推行一个针对个别活动及个别群体的放宽措施,绝非铁板一块裹足不前。另一方面,放宽并非简单一句口号,里面不少细节尚待社会深入讨论。
社评表示,推动复常乃未来必然大方向,这亦是社会的共同呼声。问题是如何快点放宽?又如何创造条件加快放宽?当风险可控的底气高一些,放宽复常的步伐就可快一些。香港现时的一大优势就是最坏时刻已过去,并稳步踏上不会回头的复常大道。安全与复常,不必然顾此失彼,而是可兼得,风险可控下,完全可加快复常步伐。
香港《大公报》则在8日发表的评论《放宽不是放弃》中强调,“能放宽时就放宽”,这是特区政府对市民的承诺,说到做到。最重要的是,香港具备了进一步放宽的条件。上周,香港成功举办了金融峰会和国际七人榄球赛等活动,标志着香港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心。特别是复办七榄,数万人济济一堂,饮啤酒、欢笑、喝彩,将香港社会对进一步复常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近日确诊数字来看,一直表现平稳,如果说大型活动是对防疫措施的检验,那么现在可以说,香港暂时经受住了考验,这归功于港人的共同努力。
评论说,这一切建基于科学决策,建基于特区政府对防疫和发展经济的统筹兼顾。香港正在复常,虽然迈出的每一步都不算大,但扎实、稳重,不断积累,就是巨大的进步。不过,当大家为放宽措施而兴奋时,脑中不能少了防疫这根弦。疫情并没有结束,香港每日仍有四千多宗确诊病例及多人死亡,何况病毒还在不断地变异,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冬天总是病毒活跃的季节,更不能掉以轻心。重要的话要说三遍:放宽不是放弃!祗有稳扎稳打,香港才不会走回头路,复常才能更顺利。
中评社香港11月10日电(记者卢哲)香港近期接连举行大型活动盛事,继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后,国际七人榄球赛亦顺利举行,香港内外对“香港回来了”(复常)的呼声颇高。特首日前强调,在风险可控情况下,政府会订定针对性防疫方案,并逐步有序减少社交距离限制,但重申现阶段不会取消“口罩令”、“红黄码”或实施“0+0”。当局日前宣布月内放宽入境旅行团“团进团出”,持“黄码”可进入指定旅游景点和指定餐饮处所的分隔区域用膳。
现时全球疫情未结束,内地防疫方针未改变,香港下一步应采取更开放的防疫政策,还是应该谨慎“寸进式防疫松绑”,引起香港媒体的思考与讨论。近日,香港多份报章都对香港防疫前路应如何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香港《明报》9日发表社评《防疫松绑流于寸进复常之路可迈大步》指出,本港近期接连举行大型活动及盛事,外界憧憬加快复常,行政长官则重申,必须在风险可控下逐步放宽防疫措施,红、黄码是重要风险管理工具,需要维持。全球疫情未完,内地防疫方针未变,当下特区政府采取的寸进式防疫松绑策略,无疑非常稳阵,但考虑到现时本港的混合免疫状态,亦未免太过保守。“团进团出”一类放宽旅游措施,对旅游业复常帮助有限;当局以豁免防疫的方式,方便国际大型活动在港举办,偶一为之当然无问题,惟密密为之,公众难免有“宽外严内”之感。复常避免走回头路,谨慎一些无可厚非,然而寸进前行无法满足社会需要。除非疫情再生巨变,否则当局应该大步向前推进复常。
社评认为,全球疫情未完,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无疑是客观现实。世卫上月开会,检讨是否维持两年多的“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会后确认保持不变,认为需要视乎北半球今冬疫情等因素,再作考虑。在美国,白宫首席卫生顾问福奇上周亦称,全国平均每天近400人死于新冠病毒,数字仍然太高,不能接受,必须显着减少死亡数字,才能宣布当地疫情结束。不过从民情角度,当人们不再惧怕新冠病毒,觉得可以与病毒共存,心理上视疫情已经过去,亦属自然。这种“集体认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在很多地方同样是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