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涉台政策前瞻

  中评社╱题: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涉台政策前瞻 作者:锺厚涛(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对台战略预置和重点问题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

  【摘要】特朗普第二任期在涉台政策上将以“美国优先”为战略目标、以“大国竞争”为战略框架、以“讹台遏陆”为战术设计,将台湾塑造为战略上配合美国、政治上亲近美国、经贸上融入美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新盟伴。与此同时,美国还将对大陆霸权与对台湾霸凌双向发力,将台湾问题与对华贸易战、科技战等组合捆绑,进而制造议题叠加的共振效应。台海局势将呈现对抗螺旋升级、临界点被逐渐逼近的基本态势。未来中国大陆应保持高度战略定力,以稳健的实力增长为支撑,确保台海局势总体可控可塑,坚决遏制“台独”和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在发展中推进国家统一进程。

  特朗普第一任期是“后冷战时代对中美关系最具颠覆性影响的一届美国政府”,①在涉台政策上也进行了破坏性的调整。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执政后,将继续重置美国对台政策的前提与目标、框架与内涵、手段与方式,使得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对台政策既不同于拜登时期,也不同于特朗普第一任期,而会呈现出新的态势,给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带来系统性挑战,值得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中国大陆对于两岸关系主导权的掌控与美国离岸制衡的战略焦虑

  近年来,随着陆美博弈的持续升级,美国对华战略焦虑感与日俱增。特朗普提出“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背后,恰恰折射了特朗普及其追随者认为目前美国已经不再伟大。这种挫折情绪的弥漫,意味着特朗普在第二任期的对华战略定位将发生重大调整。为延缓霸权衰落和防止权力转移,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华战略选择将从“接触加遏制”转向完全以遏制为主,台湾问题将成为陆美关系的“重灾区”。

  (一)美国的霸权旁落与“以台制华”的极限施压

  美国在涉台政策上长期奉行离岸平衡策略,企图在两岸之间扮演遥控指挥的“调解者”“参与者”“监督者”和“控局者”等多重角色,认为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与节奏等都应该由美国来掌控。但近年来中国大陆对于台海地区的控局与塑造能力不断增强,已经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在美国看来,台海地区发生了明显的权力转移,在美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三方中,中国大陆已经成为最大的变量,美国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失衡危机焦虑。在中国大陆实力相对较弱的时期,美国为抢占道德制高点,声称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但随着中国大陆实力不断提升,美国不但不再支持两岸以任何方式实现统一,也不再完全支持两岸和平相处,转而认为两岸只有维持适度的紧张和冲突,“将战未战”和“似冲突未冲突”,才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在此情势下,美国的涉台政策也将发生重要变化,逐渐由此前的双向平衡转向单向遏制,由对中国大陆和对台湾的双重威慑(既阻止大陆统一又遏制台湾“独立”),转向重点吓阻中国大陆,企图重新恢复美国的“单极时刻”。诚如王卫星所言,无论美国谁当选,在战略遏华和“猎杀中国”方面,美国会保持高度的连续性,但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策略,拜登政府对华是“先要命后要钱”,特朗普政府是“先要钱后要命”。②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美国国防部2019年6月发布的《印太战略报告》中公开把台湾界定为“国家”,试图明确对台湾的安全承诺,幷将其纳入美国的地区多边安全机制。③此后,特朗普政府又公开“对台六项保证”,解禁美台互动层级,为美台所有层级的互动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这也为2022年佩洛西窜台提前创造了“方便之门”。随着特朗普的卷土重来以及美国的霸权焦虑,特朗普第二任期或将极限打“台湾牌”,对陆美关系进行消极定位,在台湾问题上对抗的烈度和广度都将大幅提升。此外,随着特朗普打击“深层政府(deep state)”,内阁成员频繁更换,传统上相对瞭解台湾问题敏感性和重要性的人士或将被迫离职,这也将直接波及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二)美国在台海的战争叙事与对台湾的安全压榨

  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在对华政策上逐步确立了以“战略性竞争为主、以选择性合作与可控性对抗为辅”的战略主轴。就台海地区而言,随着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的临近,美国战略界藉题发挥,凭空想象,频频渲染战争焦虑,炒作“2027年台海战争论”。2021年3月,美国即将卸任的戴维森上将宣称,中国在“未来六年内”对“入侵(invading)”台湾构成了“明显的威胁(a manifest threat)”。④2024年3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约翰·阿奎利诺(John Aquilino)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声称,所有迹象表明,中国军方已经准备好2027年之前武力攻台。⑤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CNAS)等也都趁机炒作,多次举行以台海方向中国大陆和美国冲突为预设场景的情景推演。面对美国臆想的台海战争情景,特朗普不愿意卷入战争,而会全面提升与台湾军事关系,威慑中国大陆,制造“不对称威慑”,迫使中国大陆不敢轻易对台动武。特朗普商人出身,逐利色彩明显,精于成本评估和利益算计,多次表态要求台湾缴纳“保护费”。美国学界和政策界持续炒作“台海战争论”,将为特朗普第二任期敲诈台湾当局创造更多藉口。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美国政府对台展开疯狂军售,整体金额约是后来拜登执政时期的三倍。未来特朗普势必继续加码,加大对台军售力度。据台湾“国防部”披露,将对美增购“爱国者-3”增程型导弹,规划在2025年、2026年分批完成。民进党当局此举,意在迎合特朗普的需求。而特朗普的讹诈,势必会掏空台湾的发展动能,连蔡英文都表示,特朗普要求台湾将防务开支提升至GDP的10%,“这很难让人接受”。但对于特朗普而言,这是台湾应当付出的代价,至于是否会冲击台湾经济发展,特朗普政府则无暇顾及,更不会关心。

  (三)将台湾问题与贸易等叠加捆绑,制造经济弱化和安全强化的双重趋势

  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开启对华“贸易战”,第二任期时将继续加码。2024年11月25日,特朗普声称将对进口自中国大陆的所有商品加征10%的关税。为落实“以台制华”,释放威慑信号,加大对中国大陆的要价力度,特朗普重新执政后,将挥舞“关税大棒”,落实全政府、全社会、全领域、全方位的综合威慑政策。在第一任期时,特朗普政府已经把台湾问题与对大陆的贸易战挂钩,美国对台军售、美国军舰穿越台湾海峡等时间点的选择和挑衅的频次都经过了精心算计,与当时中国大陆和美国的贸易博弈和双方谈判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特朗普第一任政府往往在陆美讨价还价的关键节点打出最为顺手的“台湾牌”,企图坐地起价,空手套白狼,进行延伸威慑,把台湾纳入打压中国大陆的轨道。未来特朗普政府会继续将台湾问题与贸易关税等强行挂钩,进一步将台湾问题“筹码化”,对中国大陆进行有限接触和极限施压。特朗普2.0版对华政策不仅挥舞关税“大锤”,还将加大对华科技封锁,幷将台湾纳入其中。特朗普公开声称,台积电偷走了美国的产业,未来势必会以“去风险”和“降依赖”的名义,施压要求台积电加大赴美投资,幷将最先进的制程向美国转移。如此一来,科技议题将与台湾问题产生共振效应,对大陆构筑小院高墙,幷迫使两岸脱钩断链。

  此外,为强化台湾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角色,特朗普第二任期还有可能制造三海联动效应。一段时间以来,南海问题风云再起,美国防部长奥斯汀公开透露已经设立“美国仁爱礁特遣队”,加强美菲联盟的协调性和互操作性。台湾在南海议题上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控制着太平岛等关键岛屿。特朗普商人出身,喜欢坐地起价,拉高票价和筹码,未来美国有可能迫使台湾在南海议题上对美配合,将台海与南海相互捆绑,制造1+1>2的加乘效应,甚至有可能制造三海联动,以更加娴熟的手法,将三海策略贯穿起来进行做牌、叫牌和换牌。

  二、特朗普冲击与美国构筑“台湾陷阱”的三重变量

  特朗普强势回归后,将会“拜规特不随”,甚至出现“逢拜必反”。为落实新干涉主义,美国将重构涉台政策,单向遏制中国大陆,不再以维护台海地区的稳定为优先目标,试图利用台湾问题对华极限施压,贴近底线狂打“台湾牌”,试图掏空一个中国政策,迫使中国大陆陷入“台湾陷阱”,不得不将有限的战略资源、政治资源、军事资源等向台湾问题投放,无法集中精力安心发展经济民生。美国此举意在干扰中国大陆的现代化进程,进而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在当前国际格局下,美国的相关政策也会面临碎片化困局,政策效果将被打折扣。

  (一)特朗普本人“以结果为导向”的实用主义思维

  近年来,新自由主义退潮,现实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躁动,特朗普第一任期所推行的政策和所采取的行动进一步助长了这种趋势。特朗普崇尚里根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信条,拜登政府也多次强调“从实力地位出发(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在“特朗普主义(Trump doctrine)”的驱动下,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外交政策和外交风格将更具有进攻性现实主义色彩,逐步瓦解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而其对华政策尤其强调“以结果为导向”,将对华定位内嵌于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特朗普重利轻义,奉行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政策具有多变性,表现出独特的行为体偏好,经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具有狂羁个性和交易式政治风格。岛内各界也都在高度关注特朗普第二任期是否会“政策变脸”,是否会塑造新的“台海恐怖平衡”,甚至会“出卖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