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摸清“沙戈荒”发电潜力

  中评社北京1月13日电/据人民网报导,翻过青海省西宁市以西的日月山,便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折道向南,翻过南山山脉,共和盆地就出现在眼前。

  冬日的共和盆地,大雪盖不住黄褐色的草山底色,如今,又增添了一抹颇具“未来感”的色彩:光伏蓝。高原的正午,阳光晃眼。这片位于塔拉滩上的蓝色海洋,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从空中俯瞰,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构成巨大的蓝色拼图,从数十里外依然能看见来自光热塔的耀眼光芒。

  既挡风又涵土,荒滩成了绿草地

  作为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塔拉滩的风沙治理一直是难题。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为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白天刚种下去的苗,刮了一夜风,第二天就找不到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青海省治沙试验站高级工程师赵雪彬回忆,在西北风作用下,流沙向东南方向侵袭,沙珠玉乡1.6万亩耕地常年遭受风沙侵害。

  数十年来,当地林草人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采取黏土沙障、草方格沙障、乌柳柠条齐上阵的办法,大风吹倒继续栽、一任接着一任干,构建出一道由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组成的绿色屏障。

  行走在共和县铁盖乡的塔拉滩上,总能远远地被一束耀眼的光柱吸引,这就是热熔盐光热塔。即便在白天,100多米高的塔顶耀眼的光芒依旧让人惊叹。在其下方,成片的巨型蓝色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向上输送光能。

  如今,这片曾是不毛之地的戈壁荒滩,成为光伏产业聚集的“金窝窝”。除了经济效益,光伏给这里带来的生态效益也日益凸显。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建成光伏园区后,该区域的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达80%。“光伏板的遮挡有效避免阳光直射,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加上光伏板定期清洗时的渗水,为草的生长提供条件。”海南州自然资源局局长何香龙多年在林草系统工作,他对这个数据很有信心:“治沙的根本是挡风、涵土,光伏板大面积铺开后,可以起到挡风作用,板下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滩就有条件变成草场。”

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