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三年,首条民营控股高铁跑出加速度

  中评社北京1月13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从浙江杭州到台州,全程266.9公里的杭台高铁,结束了沿线嵊州、新昌、天台三地不通高铁的历史,如今已是热门旅游高铁路线之一。以新昌县为例,杭台高铁开通后,当地融入浙江省“一小时”交通圈,激发文旅产业巨大潜力,2024年全县共计接待过夜游客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7.26%。

  作为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台高铁自2022年1月8日投运至今,累计客流量突破5000万人次,背后的融资运营机制备受关注。杭台高铁运营情况如何?民间资本如何参与高铁建设运营?记者进行了采访。

  完善投资环境,畅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渠道

  2016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杭台高铁列为首批8个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之一,这也是浙江省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最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

  回忆当初,时任台州市发改委主任张锐敏记忆犹新:“在前期投资接洽时,浙江民营企业家就表现出较高积极性,纷纷表示想要参与投资。”在张锐敏看来,长期以来,我国铁路投资一直以政府和铁路系统内部自身融资为主,具有系统性、庞大性等特点,也兼具收益投资风险小等特点,对资本市场具有一定吸引力。

  最终,2017年9月11日,由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联合体与浙江省政府签署杭台高铁PPP项目投资合同,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正式落地。该项目总投资约450亿元,项目资本金约占总投资的30%。

  “民资入铁”是否“只出钱、不决策”?改革之初,类似质疑声不绝于耳。

  为打消民企顾虑,2017年12月,杭绍台铁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作为杭台高铁的项目主体,该公司由民营联合体占股51%,国铁集团占股15%,浙江省政府占股13.6%,绍兴和台州两市政府合计占股20.4%。民资控股意味着民企话语权提高,在铁路建设、运营、管理和盈利渠道拓展等方面具有一定主导地位,进一步激发了民资优势和活力。

  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经济师靳丽芳看来,杭台高铁在首批民资控股铁路项目中率先建成并非偶然。这得益于国家铁路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也得益于浙江较强的民营经济实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