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文化中国:一个村何以吸引70多名作家

  中评社北京1月6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幽深的三家巷里,有一栋青砖屋,墙上并排挂着“陈启文工作室”“莫华杰工作室”两块牌子。

  青年作家莫华杰的工作室内,摆着一本书——《世界微尘里》,他称之为“纪实文学自传体”。在广东打工多年,莫华杰干过流水线工人、饭店服务员、工厂业务员等。“我从广西村寨里走出来,成为一名专职作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来到作家村。”莫华杰说。

  为作家营造“家”的氛围

  房屋修旧如旧,成为作家工作室;楼顶平台上,桌椅和大遮阳伞形成公共空间,文学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官仓社区保留着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官仓古村,处处能感受到文学与乡愁的双向奔赴。

  时间回到20年前。彼时,东莞以樟木头镇为重点,展开一场“建村”行动:2005年,东莞成立文学艺术院,聘请评论家雷达担任名誉院长;2006年,东莞启动了面向全国的作家签约计划,吸引10多名作家来此创作;2010年,东莞创建作家村文学品牌。

  “一个作家群落形成了。樟木头镇因势利导,配备了专职人员为作家服务,为作家营造‘家’的氛围。”东莞市作协樟木头分会主席王康银回忆。

  作家村成立10多年来,各地作家被浓厚的文学氛围吸引而来,在此居住和创作。如今,作家村已是74名作家共同的“家”,其中有30多名加入广东省作协,20多名加入中国作协;有《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喊山》《国家订单》《生命的呐喊》《红骆驼》《回乡记》等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

  “关起门写作,打开门改稿。”作家赵勤说,“文学创作讲究这两点,作家村恰好都具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