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米博物馆:让藏品“走”到学生身边
中评社北京1月7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最近,“一平米博物馆”正成为不少中小学校师生喜闻乐见的热门打卡地。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设在校园里、占地极小的微型博物馆。博物馆藏品以这种方式入驻校园,引来学生们争相围观、热情讨论、研学新知。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以越来越多的方式有效衔接。一些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把校史馆、博物馆和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馆藏资源;也有一些知名博物馆把展览搬到学校,以“一平米博物馆”等形式在校园落地,帮助青少年科学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占地仅一平方米左右的博物馆,能有什么样的藏品展出?学生们又能在这一方天地里获得什么样的神奇体验?如何更好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让博物馆与学校联动育人?“一平米博物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走进校园 博物馆藏品这样“活”起来
飞鸟、游鱼、恐龙化石……这些往常需要去博物馆才能看到的真实藏品,正在从上海科技馆陆续进入当地中小学校,成为师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走进上海松江四中初级中学的教学楼,一眼便能看见大厅里的“一平米博物馆”。这方小巧精致的天地里布设着栩栩如生的标本,辅以展板,帮助同学们瞭解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历程,还为大家澄清了一个模糊认知——翼龙不是恐龙;有着鸟类“祖先”之称的始祖鸟却可能不是鸟而是恐龙。
这样的“一平米博物馆”,在上海的中小学里越来越常见。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介绍,自2024年4月启动以来,“一平米博物馆”以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为基石,融合中小学科学课标,利用校园现有空间,以“场景式、主题化”方式打造出小、微、精的特色主题式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