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区议会履新一周年“脱胎换骨”

  中评社北京1月1日电/网评:区议会履新一周年“脱胎换骨”

  来源:大公报  作者:梅若林

  第七届区议会于去年1月1日开始运作,至今刚好一周年。在这一年期间,香港市民久违地看见区议会不再被部分乱港分子“绑架”成政治宣传平台,而是重归一个为民发声、充当连结政府与社区沟通桥梁的非政治性组织。400多名区议员不但展现出很高的工作效率,更积极有为广泛反映民意,使香港的地区治理尽展新气象。

  区议会是地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特区治理架构的“最后一公里”。在过去一段时间,区议会被反中乱港分子骑劫,变成煽动与政府对抗、危害国家安全、鼓吹“港独”的政治平台,甚至变成政府改善民生经济的绊脚石。因此,特区政府从制度上拨乱反正,确保“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实到区议会之中,使之回归到基本法规定的“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定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必要之举。

  2023年12月,改制后的第七届区议会选举成功举行,近120万名登记选民积极主动投票。470名区议员由委任、地区委员会界别、区议会地方选区和当然议员组成,让爱国爱港、有志服务地区的不同界别人士可从多个渠道参与地区工作。而从过去一年的表现可见,他们也不负居民的期望,用实际行动回馈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展现出香港地区治理的全新气象。

  会议更务实更高效

  第一,今届区议会展现高效率。据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所说,新一届区议会于去年初上任时,470名区议员在3个月内便迅速开设办事处,更成立各类小组,效率和主动性前所未有。她自言做过20多年区议员,但过去由当选到举办首项活动,至少要半年至9个月时间,但以今届区议会以中西区为例,首项活动在1月底便已经举行。   不仅如此,区议会会议,亦明显较过往更务实和更高效。例如不少老一辈的议员都表示,现时的会议不再像以往一样,屡屡要花费大量时间讨论一些根本不属区议会工作范畴内的议题,议员更不必要作无谓的纷争浪费时间。很多时候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许多不同议题却能高效达成共识,议员提出的亦是高质、理性、有建设性的建议,真正建基于居民的利益为他们发声。

  过去区议会在“泛政治化”的影响下,议员往往虚耗时间处理无谓的政治议题,不但无法取得共识,也变相延缓了协助居民解决当下难题的时间。但随着今届区议会全面提高效率,议员不用再在会议室内“困兽斗”,而是有更多时间与居民接触,广泛收集意见,同时向社区宣传和讲解政府政策,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可以说,这样的区议会,正是基本法规定中理想区议会的运作模式。

  第二,今届区议会更加务实有为。犹记得2020年新冠疫情高峰期时,全港不少社区和弱势社群面对抗疫资源不足,当时的区议会却未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还是靠着社区组织自发捐助物资、提供人力援助,香港的抗疫工作才不至于崩溃。而今届区议员的表现,则完全弥补了当时的不足,不但在机制上建立了健全的对政府和对居民沟通系统,而且每当居民有紧急需要时,区议员都能第一时间就位,精准连接相关部门,以最快速度为居民提供适切援助。

  去年5月初的暴雨,18区区议员迅速对接政府的应急机制,与民政事务专员和关爱队紧密合作,亲自落区监察情况,收集水浸等灾情报告,并第一时间联络渠务署及相关政府部门跟进,协助受影响居民,部分区议员更协同前线人员到现场落手落脚抗灾。

  第三,今届区议会在构成和民意的反映上,也比过去更多元化。本届区议会从选举阶段开始,便已经吸引了来自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参考,这跟过往区议员多是传统认知的政党地区成员有着巨大分别,部分区议员背景甚至包括医生、律师、企业管理层。在构成上的多元化,不但能提升区议会的专业程度,也能让来自不同界别的区议员运用自身专业配合过往经验,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办实事增进民生福祉

  除此以外,从本届区议会开始,地区选区扩大,因此区议员更不能像过去一样,只聚焦于一个小区的小议题,而是要放眼全局,以更宏观的角度收集居民意见和提出建议。这可以更有利于先一步达成较大共识,从而让政府可以更有效和精准施政,确保政策基本效果得到保障。

  眼下香港的发展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经济转型、发展新产业,民生关注点如房屋、养老、医疗等更是“老大难”问题。区议员身处地区治理的第一线,居民更希望看到区议员能够敢于革新,在地区治理、改善民生方面提出更大胆和创新的建议,更期望区议员能够进一步展现出承担,为居民、为香港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新一届区议会虽然展现出新风貌,但无可否认居民对其的要求也更加高。地区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区议员必须不负港人、不负中央期望,以为民办实事的态度,更加努力增进香港的民生福祉,不断筑牢特区治理的基层基础,共同推动香港迈向由治及兴。   中评社北京1月1日电/网评:区议会履新一周年“脱胎换骨”

  来源:大公报  作者:梅若林

  第七届区议会于去年1月1日开始运作,至今刚好一周年。在这一年期间,香港市民久违地看见区议会不再被部分乱港分子“绑架”成政治宣传平台,而是重归一个为民发声、充当连结政府与社区沟通桥梁的非政治性组织。400多名区议员不但展现出很高的工作效率,更积极有为广泛反映民意,使香港的地区治理尽展新气象。

  区议会是地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特区治理架构的“最后一公里”。在过去一段时间,区议会被反中乱港分子骑劫,变成煽动与政府对抗、危害国家安全、鼓吹“港独”的政治平台,甚至变成政府改善民生经济的绊脚石。因此,特区政府从制度上拨乱反正,确保“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实到区议会之中,使之回归到基本法规定的“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定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必要之举。

  2023年12月,改制后的第七届区议会选举成功举行,近120万名登记选民积极主动投票。470名区议员由委任、地区委员会界别、区议会地方选区和当然议员组成,让爱国爱港、有志服务地区的不同界别人士可从多个渠道参与地区工作。而从过去一年的表现可见,他们也不负居民的期望,用实际行动回馈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展现出香港地区治理的全新气象。

  会议更务实更高效

  第一,今届区议会展现高效率。据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所说,新一届区议会于去年初上任时,470名区议员在3个月内便迅速开设办事处,更成立各类小组,效率和主动性前所未有。她自言做过20多年区议员,但过去由当选到举办首项活动,至少要半年至9个月时间,但以今届区议会以中西区为例,首项活动在1月底便已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