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式浩答中评:施政报告回应土地房屋关切

重庆市政协委员、香港重庆总会副会长、香港房地产协会会员、香港地产及建造业关注组召集人赵式浩(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记者陆文煜)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的首份《施政报告》,其中大篇幅提及增建房屋蓝图和新土地政策。重庆市政协委员、香港重庆总会副会长、香港房地产协会会员、香港地产及建造业关注组召集人赵式浩表示,对行政长官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整体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土地房屋政策相较过往有跨越式进步,回应了社会关切和民生所需,令人备受鼓舞。他进一步指出,“北部都会区”住宅用地以最高地积比率6.5倍为指引,亦有上调空间。

  赵式浩认为,此份《施政报告》土地房屋政策方面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第一,《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基建先行,创造容量”,计划兴建三条主要干道及三条新策略铁路。过去政府采取较为保守思路,惯于先待人口在某地聚集到一定程度,才开始谋划发展该地基础设施。如今政府转换思路,完善交通铁路等设施吸引人才居住,以基建拉动未来发展,展现了政府的施政格局,兑现了李家超在竞选时提出的承诺。

  第二,《施政报告》提出与房委会、房协紧密合作,全力推高首五年供应量,推出全新“简约公屋”,缩短公屋轮候时间,在四年内把“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由六年降至约四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党组书记兼主任夏宝龙也指过,香港必须要解决住房难题,未来不会再有笼屋、劏房。《施政报告》描绘一个美好的愿景,提到公营房屋未来五年的总建屋量预计会较上一个五年期增加约五成,达15,8000个。这一KPI令人振奋,若能落地实现,将对整个香港非常有利。

  第三,《施政报告》指出要提升公私营协作,推出“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房屋先导计划”,采用“设计及建造”模式加快建屋,让私营单位可以参与其中,使采购模式多元化。以往设计和建造分开进行,这次特首提出引入承建商,房委会将新公营房屋里超一半单位采用“设计及建造”的采购模式,承建商需要一并负责设计和建造,优化建造流程,相信可以大幅提高效率。   赵式浩表示,《施政报告》整体房屋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生所需,皆针对如何在更短的时间里,尽量提高公屋供应量,让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可以更快上楼。有声音忧虑组装合成的“简约公屋”会是“地盘货柜屋”,赵式浩认为,市民对质量大可放心。外国已有很多先例,香港纪律部队宿舍也采用过,居住环境相对不错。虽是“简约公屋”,但其以公屋为标准布置内部设施,只因布局摆放各异,导致外型设计上有差别,对其基本功能不用担心。和劏房相比,“简约公屋”无庸置疑更加舒服安全,房租上更有大幅优惠。赵式浩称,曾考察多处劏房,非常瞭解劏房环境差、消防风险、电路隐患多等问题,必须要解决这一难题。

  赵式浩补充,部分市民对开发商存在误解,认为他们不乐见政府提供太多公屋,否则会影响私人楼盘的市场供应,实则不然。开发商、投资者都希望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市场稳定,在公共政策方面会尽力支持政府。私楼和公屋是两个市场,各自都有很多需求者,互不挤压彼此发展空间。若公屋能照顾更多民众,将为整个香港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极大好处。

  施政报告提出,要提升公私营协作,推出全新“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房屋先导计划”,在下个财政年度起,分批推出3幅土地,让发展商投标兴建资助出售单位,以指定市价折扣率售予合资格人士。赵式浩对此表示高度肯定,认为很好回应了外界担心政府偏袒发展商的声音,展示效率为上的决心,是一大进步。他指出,发展商内部跑程序的效率高于政府部门,亏损、盈利、售地条件等公开透明后,发展商依据条件参与招标。在内地也是类似做法,虽过程有所不同,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效率建好房屋。这一决策体现出政府想要提高公营房屋发展速度的决心,力求节约时间,助力更多有需要的人尽快上楼。   施政报告指出,“北部都会区”造地建屋计划预计采用较高地积比率,住宅用地会以最高地积比率6.5倍为指引,较早期新市镇如沙田的5倍为高,而商业用地则为9.5倍。赵式浩则认为,住宅用地地积比率有进一步调高的空间。港岛市中心的住宅用地地积比率为8至10倍,“北部都会区”的6.5倍和此相比较为保守,房地产界有不少测量师、设计师、建造师都认为可以再调高,进一步善用土地。沙田的5倍以为高,因当初七八十年代描绘的蓝图中,没有今日的地铁、通道等基础设施,巴士亦稀少,考虑当时负荷方面,5倍较为合理。他指出,按照现有规划,“北部都会区”住宅用地地积比率提至7至8倍都可负荷。

  赵式浩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发展上海浦东新区计划为例,浦东在十年内由农村发展成金融中心和创科中心,推进了上海整体的改革开放。地积比率的考量以交通水平为要点,“北部都会区”可以参考上海浦东发展思路,完善配套措施,舒缓交通压力,提升住宅用地地积比率,进一步利用好土地。赵式浩强调,香港寸土寸金,发展建设不可浪费土地资源。

重庆市政协委员、香港重庆总会副会长、香港房地产协会会员、香港地产及建造业关注组召集人赵式浩(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记者陆文煜)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的首份《施政报告》,其中大篇幅提及增建房屋蓝图和新土地政策。重庆市政协委员、香港重庆总会副会长、香港房地产协会会员、香港地产及建造业关注组召集人赵式浩表示,对行政长官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整体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土地房屋政策相较过往有跨越式进步,回应了社会关切和民生所需,令人备受鼓舞。他进一步指出,“北部都会区”住宅用地以最高地积比率6.5倍为指引,亦有上调空间。

  赵式浩认为,此份《施政报告》土地房屋政策方面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第一,《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基建先行,创造容量”,计划兴建三条主要干道及三条新策略铁路。过去政府采取较为保守思路,惯于先待人口在某地聚集到一定程度,才开始谋划发展该地基础设施。如今政府转换思路,完善交通铁路等设施吸引人才居住,以基建拉动未来发展,展现了政府的施政格局,兑现了李家超在竞选时提出的承诺。

  第二,《施政报告》提出与房委会、房协紧密合作,全力推高首五年供应量,推出全新“简约公屋”,缩短公屋轮候时间,在四年内把“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由六年降至约四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党组书记兼主任夏宝龙也指过,香港必须要解决住房难题,未来不会再有笼屋、劏房。《施政报告》描绘一个美好的愿景,提到公营房屋未来五年的总建屋量预计会较上一个五年期增加约五成,达15,8000个。这一KPI令人振奋,若能落地实现,将对整个香港非常有利。

  第三,《施政报告》指出要提升公私营协作,推出“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房屋先导计划”,采用“设计及建造”模式加快建屋,让私营单位可以参与其中,使采购模式多元化。以往设计和建造分开进行,这次特首提出引入承建商,房委会将新公营房屋里超一半单位采用“设计及建造”的采购模式,承建商需要一并负责设计和建造,优化建造流程,相信可以大幅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