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保护湿地成就显着
本次会议将探讨公约发展方向,审议重要履约事项。武汉主会场主要包括大会开幕式、部级高级别会议、中国湿地成就展、中国系列边会、湿地考察和通过《武汉宣言》等。日内瓦分会场则举办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区域会议、各国边会、国际湿地展、闭幕式等活动。这是中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湿地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水资源、生物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对保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因而有“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称谓。
湿地是最具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根据《湿地公约》,广义上的湿地不仅包括所有湖泊和河流、地下蓄水层、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绿洲、河口、三角洲和滩涂、红树林和其他沿海地区、珊瑚礁等,还包括鱼塘、稻田、水库和盐田等人造地点。然而,《湿地公约》网站数据显示,自1700年以来,全球已有大约85%的湿地相继消失。
作为全球第一项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由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海滨城市拉姆萨尔签署,全称为《关于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湿地公约》的内涵已由关注水禽栖息地和迁移水鸟的保护,延伸到注重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发挥。缔约方发展到目前的172个。中国政府于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此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这一工作,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法律。目前中国已有一大半湿地受到不同形式的保护,如建立国家公园、社区公园等。30年来中国已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中国湿地面积世界第四,亚洲第一。
加入公约30年来,中国开展了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摸清家底到开展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中国湿地保护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了湿地保护的中国模式。中国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13个国际湿地城市,两次获得“湿地公约奖”,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
《湿地公约》通常每三年召开一次的缔约方大会,是公约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审议公约过去三年的执行情况、公约发展战略,修订《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通过相关决议。按照惯例,缔约方大会的参会人员主要为各国政府代表团、相关国际组织及民间团体代表、专家学者等。
2018年10月28日,在阿联酋杜拜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常德、常熟、东营、哈尔滨、海口、银川六个城市被认证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截至目前,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据13个,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本次大会将对第二批25个国际湿地城市授牌,其中包括中国合肥、济宁、南昌、盘锦、武汉、盐城等城市。
本次大会将以制定公约第五期战略规划为契机,推动审议通过《2025后全球湿地保护发展战略框架》,引领公约发展方向,并对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全球湿地保护作出规划,推动全球湿地保护开启新的篇章。
本次大会选择在武汉举办,与武汉湿地资源禀赋优越,保护措施有力密不可分。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是一座伴水而生的城市。武汉是全球同纬度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泊型湿地的典型代表,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共拥有165条河流、166个湖泊,湿地面积达16.24万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8.9%。
武汉早在2010年率先为湿地保护立法,先后出台《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和《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等,为城市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此次大会在武汉举行,无疑将进一步促进武汉和中国各地的湿地保护工作。
从更深层次来说,本次大会不仅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人文之美、自然之美,还通过大会这一窗口,让世界人民从地理看中国,从自然看世界,感受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的艰辛历程,见证中华民族山河脉动和沧海桑田的万千气象。
本次会议将探讨公约发展方向,审议重要履约事项。武汉主会场主要包括大会开幕式、部级高级别会议、中国湿地成就展、中国系列边会、湿地考察和通过《武汉宣言》等。日内瓦分会场则举办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区域会议、各国边会、国际湿地展、闭幕式等活动。这是中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湿地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水资源、生物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对保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因而有“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称谓。
湿地是最具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根据《湿地公约》,广义上的湿地不仅包括所有湖泊和河流、地下蓄水层、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绿洲、河口、三角洲和滩涂、红树林和其他沿海地区、珊瑚礁等,还包括鱼塘、稻田、水库和盐田等人造地点。然而,《湿地公约》网站数据显示,自1700年以来,全球已有大约85%的湿地相继消失。
作为全球第一项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由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海滨城市拉姆萨尔签署,全称为《关于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湿地公约》的内涵已由关注水禽栖息地和迁移水鸟的保护,延伸到注重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发挥。缔约方发展到目前的172个。中国政府于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此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这一工作,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法律。目前中国已有一大半湿地受到不同形式的保护,如建立国家公园、社区公园等。30年来中国已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中国湿地面积世界第四,亚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