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电磁技术领域实现快速突破

  中评社北京10月2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10月20日,中国在山东济南成功运行每小时1030公里的“电磁橇”。这标志着中国在电磁产业领域,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

  电磁产业是一个前景光明的朝阳产业。电磁产业从理论上来说是利用电磁动力,实现物理位移。这是电磁产业与传统电子产业的最大不同。传统的电子产业,是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实现设备的电子化。电磁产业是在电子产业的基础之上,直接利用电磁技术原理,实现产业升级。

  譬如,过去借助水力发电,带动机器运转。后来使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发电,实现工业化发展。不论采用何种方式生产电力,其目的祗有一个,那就是借助于电力实现电气化。可是,电磁产业则完全不同,它是直接将生产电力的技术,用来推动产业的升级改造。

  众所周知,电力是转子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从而形成可以向外输送的电力,带动机械装置生产。电磁技术则是直接利用电磁技术,产生推动力。这项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过程中,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

  众所周知,航空母舰所使用的所谓电力弹射技术,实际上就是电磁技术的直接应用。航空母舰利用电磁技术原理,将产生的磁力储存起来,通过瞬间能量释放,将重达几十吨的飞机弹射出去。

  在火箭和战斗机上,这项技术普遍应用。其原理就是借助电磁瞬间爆发,将火箭顶端的逃逸装置弹射出去,带动航天员脱离危险。战斗机上使用的是相对简单的电磁弹射系统,而航空母舰则使用大吨位的电磁弹射装置。

  能否在地面上修建类似的轨道,用作交通运输工具呢?事实上,在航空航天领域,已经有过类似成熟的实验,科研人员在地面上修建轨道,检验战斗机和火箭的弹射装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在中国中部地区的某个试验场,为了试验逃逸装置,科研人员铺设数公里的轨道,利用电磁弹射技术,将火箭逃逸装置弹射出去。   此次在中国山东济南进行的技术测试,实际上就是把已经试验成功的电磁弹射系统,用来运输大吨位的列车,以便在地面上修建电磁高速列车。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试验,如果试验成功,那么,地面每小时数千公里运行速度将会变成现实。

  不过,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由于电磁弹射系统加速度相对较快,因此,用于交通运输,旅客能否适应,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将地面交通运输工具速度提高希望寄托在传统的磁悬浮轨道列车系统之上,通过建立相对封闭的运输管道,克服空气阻力,从而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

  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企业已经在中国少数地区开展这样的试验,试图借助于中国的人口规模,在中国建立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磁悬浮高速铁路系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非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高速运载工具的需求相对旺盛,否则,这项技术广泛推广,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磁悬浮高速铁路系统和中国正在试验的电磁交通运输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磁悬浮高速系统是借助于磁悬浮技术,减少摩擦,克服空气阻力,提高运输速度,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每小时600公里的磁悬浮高速铁路技术。而电磁推进系统主要用于火箭发射,未来有可能会制造电磁火箭炮,改变传统火药推进技术,利用电磁技术提高加速度,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不论是传统的火炮系统,还是现代的导弹发射系统,都是造价昂贵的军事装备。如果发射精确制导火箭,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如果在传统炮弹发射过程中增加射程提高精确度,传统炮弹成本高达上万美元甚至几十万美元。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电磁技术,试图利用这种电磁加速度,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发射效率的目的。

  中国在电磁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突破,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依靠科技创新,打破了传统技术垄断,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中国一位海军工程学院的少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电磁系统,不仅用来提高推进器的转速,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推进器的噪音。这项技术用于制造电磁炮弹,可以代替传统的火药发射炮弹,大幅度节约成本,提高炮弹的发射速度。

  到目前为止,电磁技术仍然是大国竞相开发的技术。这项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它不仅解决了传统电力技术发展中存在的固有问题,而且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电磁的应用方式,为电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可以设想,如果电磁技术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现有发电机将会彻底改变模样,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对电力的认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人们使用电力带动机器,提高劳动效率。如今,人们可以运用电磁技术,直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事实上,电磁炉早已进入千家万户,只不过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电磁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没有意识到这项技术可能从根本上颠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假如大力发展电磁产业,那么,传统的机械化轮船、汽车和飞机可能会被逐渐淘汰,电磁技术开发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驱动装置,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可能会催生现代电磁产业,人们将会生活在电磁空间领域,各行各业的发展将会离不开电磁环境。

  一些科学家已经意识到,利用现有发光设备,可以产生微弱的电磁效应。利用这种电磁效应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从而产生新的数据传输技术路线。过去人们使用电线进行电力的传输,自从有了电磁技术,人们可以摆脱对电线的依赖,借助于电磁技术远距离使用电力。中国一家公司在开发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时候,一方面借助于传统的微波技术,解决了信号传输的问题;另一方面借助于土耳其科学家发表的科研论文,研制出快速信息交换系统。这说明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电磁技术早已无处不在。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发出更多的电磁产品,就能形成庞大的电磁产业,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将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中国应当高度重视电磁产业,一方面促使传统技术焕发生命力,催生新的产业;另一方面,借助于科学发现,不断研制新的产品,造福于人类。   中评社北京10月2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10月20日,中国在山东济南成功运行每小时1030公里的“电磁橇”。这标志着中国在电磁产业领域,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

  电磁产业是一个前景光明的朝阳产业。电磁产业从理论上来说是利用电磁动力,实现物理位移。这是电磁产业与传统电子产业的最大不同。传统的电子产业,是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实现设备的电子化。电磁产业是在电子产业的基础之上,直接利用电磁技术原理,实现产业升级。

  譬如,过去借助水力发电,带动机器运转。后来使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发电,实现工业化发展。不论采用何种方式生产电力,其目的祗有一个,那就是借助于电力实现电气化。可是,电磁产业则完全不同,它是直接将生产电力的技术,用来推动产业的升级改造。

  众所周知,电力是转子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从而形成可以向外输送的电力,带动机械装置生产。电磁技术则是直接利用电磁技术,产生推动力。这项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过程中,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

  众所周知,航空母舰所使用的所谓电力弹射技术,实际上就是电磁技术的直接应用。航空母舰利用电磁技术原理,将产生的磁力储存起来,通过瞬间能量释放,将重达几十吨的飞机弹射出去。

  在火箭和战斗机上,这项技术普遍应用。其原理就是借助电磁瞬间爆发,将火箭顶端的逃逸装置弹射出去,带动航天员脱离危险。战斗机上使用的是相对简单的电磁弹射系统,而航空母舰则使用大吨位的电磁弹射装置。

  能否在地面上修建类似的轨道,用作交通运输工具呢?事实上,在航空航天领域,已经有过类似成熟的实验,科研人员在地面上修建轨道,检验战斗机和火箭的弹射装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在中国中部地区的某个试验场,为了试验逃逸装置,科研人员铺设数公里的轨道,利用电磁弹射技术,将火箭逃逸装置弹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