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兵:报告彰显中央治港思路更务实更开放
中评社香港10月24日电(记者陆文煜)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表示,二十大报告是回顾过去对十八大以来十年奋进探索和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立足当下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新判断、新认识和新的回答。二十大报告涉港部分的内容总体上体现了中央治港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即始终从有利于香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拓展“一国两制”实践的空间,用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来看待“一国两制”创造性实践,不断开拓出“一国两制”实践的新格局和新境界。
李晓兵指出,二十大报告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和总结,五年前的十九大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论断、新论述,例如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明确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等重要论述。当时,中美大国博弈还没有全面展开,我们对于世界形势和国际秩序演进还未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全球各国也未面临疫情全球肆虐对经济、民生带来影响和冲击的情况,欧洲也没有出现俄乌冲突带来的严重地缘政治危机。可以说,过去的五年中国和世界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的临界点上,全世界都在高度瞩目中国领导层会交出怎样的历史答卷,会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描绘和揭晓一个怎样的蓝图。国内老百姓也希望看到,决策层能够在报告里对大家高度关注和经常思考的问题作出怎样的阐释和分析,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的应对和解决会给出怎样的评估和答案。
李晓兵认为,从宏观层面,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一国两制”实践有两大新论述值得关注。第一,将“一国两制”定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这是从官方层面给予“一国两制”实践空前未有的高度评价。第二,十九大以来的这五年,逐渐把“一国两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基本主题进行深度连接,赋予了“一国两制”新生命力和新内涵,为“一国两制”的发展和重大历史转型重新确立方向。
李晓兵表示,从具体的层面来看,二十大报告中依旧提到“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这些基本论述。在过去十年,尤其近五年来,“港独”“台独”曾深度勾连构成了对“一国两制”实践带来重大的危害和挑战,“修例风波”、“黑暴”等使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和特区治理一度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制定实施和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在国家层面为香港特区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大伞,深度重塑香港特区宪制秩序,香港特区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稳定繁荣的局面得到保持和维护,由此报告也特别强调,要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
李晓兵认为,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2014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中央管治权的论述,这是我们对“一国两制”实践和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区高度自治权的统一。二十大报告总结港澳特区“一国两制”实践经验,特别是强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这一“一国两制”实践根本原则和基本政治伦理,要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李晓兵表示,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行政主导,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提升全面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法的实施过程中未能真正落实和坚持其所确立的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而且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成为了困扰香港特区实现有效治理目标的认识误区。比如,立法以监督为由肆意拉布、阻挡政府有效施政,司法滥用司法复核或违宪审查来否定政府政策和立法,特区治理过程呈现出弱行政、强议会和强司法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特区全面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的提升,也让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的要求得不到落实。坚持行政主导,可以有效让香港特区各个机构的宪制角色得到正常的发挥,各得其所,互不僭越。我们希望新一届特区政府在未来能够调整“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改变施政风格,依照基本法的规定严格落实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有所作为、敢于作为,主动担当,实现特区有效治理的基本目标。
李晓兵表示,二十大报告里面特别提到了完善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这一方面可以展望期待香港特别行政区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启动并不断深化司法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体系,实际上法院的司法活动有过于司法能动的一面,无法让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确立的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的落实,也不利于香港特区有效治理的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司法改革实际上伴随香港国安法的制定实施已经展开,香港社会各界对此是有所期待的,法律界对此也有深刻的反省和认识,这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深度重塑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香港保留普通法传统,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香港的司法机构要厘清自己的宪制角色,明确法院在香港特区宪制架构中合理的位置,要不断进行重新定位。我们期待香港特区下一步能够通过完善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逐渐推进和深化司法改革进程。
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李晓兵对此认为,报告用专门的段落来谈这一问题,可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该是特区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公布了新一年度的施政报告,主要内容也是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展开的阐释和筹划。特别是在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影响,香港和内地之前实现通关的目标一直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旅游、零售、酒店业等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加之中美关系的震荡和波动,香港自身在社会发展方面历史旧账的还未彻底清理,如住房问题、土地问题、青年发展问题等仍待妥善解决。诸多难题和挑战叠加会对经济民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区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些基础性问题,包括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探索解决的方案,这对于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这些都是香港新一届特区政府要着力解决和用力突破的方面。
李晓兵表示,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历史旧账,一直困扰着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层面的有效治理,也一直困扰着特区“一国两制”实践的预期实践效果。这些矛盾同时也给香港内部一些极端政治力量可乘之机,也让外部力量介入香港事务找到了一些切入口。因此,以香港目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完全可以寻找新的突破点,推动土地问题、房屋问题、青年发展等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李晓兵总结,二十大报告涉港部分的内容总体上体现了中央治港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即始终从有利于香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拓展“一国两制”实践的空间,用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来看待“一国两制”创造性实践,不断开拓出“一国两制”实践的新格局和新境界。
中评社香港10月24日电(记者陆文煜)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表示,二十大报告是回顾过去对十八大以来十年奋进探索和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立足当下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新判断、新认识和新的回答。二十大报告涉港部分的内容总体上体现了中央治港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即始终从有利于香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拓展“一国两制”实践的空间,用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来看待“一国两制”创造性实践,不断开拓出“一国两制”实践的新格局和新境界。
李晓兵指出,二十大报告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和总结,五年前的十九大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论断、新论述,例如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明确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等重要论述。当时,中美大国博弈还没有全面展开,我们对于世界形势和国际秩序演进还未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全球各国也未面临疫情全球肆虐对经济、民生带来影响和冲击的情况,欧洲也没有出现俄乌冲突带来的严重地缘政治危机。可以说,过去的五年中国和世界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的临界点上,全世界都在高度瞩目中国领导层会交出怎样的历史答卷,会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描绘和揭晓一个怎样的蓝图。国内老百姓也希望看到,决策层能够在报告里对大家高度关注和经常思考的问题作出怎样的阐释和分析,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的应对和解决会给出怎样的评估和答案。
李晓兵认为,从宏观层面,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一国两制”实践有两大新论述值得关注。第一,将“一国两制”定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这是从官方层面给予“一国两制”实践空前未有的高度评价。第二,十九大以来的这五年,逐渐把“一国两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基本主题进行深度连接,赋予了“一国两制”新生命力和新内涵,为“一国两制”的发展和重大历史转型重新确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