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国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为何越来越小

  中评社北京10月24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0月19日发布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承认美国物价增长仍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一些行业和地区对需求疲软和经济衰退产生担忧。此前美国劳工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到2022年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8.2%,达到20年来最高水平。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的努力并没有奏效。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所造成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供给出现严重问题。可是,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从供给的角度分析问题,都无法解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为何越来越小。

  美国经济从性质上来说属于虚拟经济。“去工业化”之后,美国经济始终处于空心化状态。支撑美国经济的是美国的资本市场而不是美国的实体经济。

  虽然美国大型企业的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但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大型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令人产生了虚幻的现象,掩盖了美国大型企业内部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单纯从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来看,美国经济蒸蒸日上。可是越来越多清醒的经济学家都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支撑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联邦政府,而美国联邦政府债台高筑,依靠发行国债,维持运转。如果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债不能销往海外市场,只能由自己消化,那么,美国经济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内卷”现象。美国财政部长已经公开抱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再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国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美国这种特殊的财政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击鼓传花”的游戏无法进行下去。

  过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购买美国国债,对外释放美国货币。由于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因此,美国联邦政府肆无忌惮发行国债,而美国联邦储备把美国国债作为发行货币的基础,从而导致美国货币泛滥成灾。过去美国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货币贬值,促使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向美国出口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稳定了美国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利用自己的货币政策,“收放自如”,将美国国内货币问题转嫁给其他国家,美国自身经济安然无恙。

  可是,这种局面已经发生改变。首先,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美国信用经济并不可靠,信用破产是迟早的事情。

  从美国联邦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债规模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创纪录的310000美元,美国联邦政府必须支付高额利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高利率,客观上导致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增加,美国联邦政府雪上加霜。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角度来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转嫁给其他国家。当货币泛滥成灾的时候,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提高利率,收回货币,导致其他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客观上导致美国货币信用面临危机。事实上,越来越多国家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一些国家乾脆抛弃美国货币,美元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从世界各国掠夺财富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次,美国进入虚拟经济发展阶段之后,许多大型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他们的经营业绩更多体现在股票价格上。

  当华尔街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快速上扬的时候,公司价值就会膨胀;当华尔街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快速下跌的时候,公司价值就会大幅度萎缩。按照美国金融学家的说法,美国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加速器”。当华尔街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披露的经营业绩符合人们预期的时候,投资者就会蜂拥而至。可是,当上市公司披露的经营业绩不符合投资者预期的时候,投资者就会转身离去。美国资本市场的这种“马太效应”,客观上导致美国经济受制于美国资本市场,而美国资本市场的反应,客观上导致美国经济大起大落。

  近几年,为了拯救美国经济,美国联邦政府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向中产阶级家庭发放救助款,向中小企业发放补助款和优惠贷款,试图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大量资金涌入美国的资本市场,从而使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不断上扬。

  可以这样说,美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大多表现为美国华尔街资本市场的价格之上,并不能真正反映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由于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中获取金融利润,因此,美国许多上市公司忽视了企业产品质量,以至于美国波音公司等一些大型公司制造的产品质量直线下降。波音公司制造飞机之所以出现空难事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由于波音公司经营者把主要精力用于资本经营,忽视了资产经营,再加上美国教育结构发生变化,工程师匮乏,工人技术水平下降,结果导致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飞机出现问题。

  高等教育曾经是美国引以自豪的重要“产业”。但是近些年来,在“政治正确”大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教师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考核,被学生投诉,校方开除教师。为了增加少数族裔学生名额,一些高等院校对特定群体“网开一面”,结果导致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除了极少数高等院校坚守自己的办学方针,确保教育质量不会出现严重滑坡之外,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特别是一些州立大学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混乱现象。正是由于美国高等教育产业化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结果导致美国在传统产业领域失去了优秀的毕业生,美国传统产业朝不保夕。

  对于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美国联邦政府不是从内部寻找症结,并且提出解决方案,而是试图通过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将其他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市场。美国国会通过的所谓基础设施建设法、芯片和现代化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使美国实体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状态不能自拔。   基础设施建设法案本来是为瞭解决美国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拒绝其他国家企业进入,特别是中国企业参与,结果导致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美国城市修建一个公厕,需要花费上百万美元,而中国改造一个火车站,则只需要数个小时。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由于美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当然希望货币政策建立在实体经济支撑之上,可是,发达的资本市场正反过来吞噬实体经济,美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第三,从统计的角度来看,石油价格上涨、消费品进口减少都是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没有看到美国经济结构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充分意识到美国进入虚拟化经济阶段之后,经济发展失去动力,就很难充分意识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只不过是扬汤止沸,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发展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发展网络经济,实现财政盈余。可是如今,美国在许多技术发展领域处于落后地位,美国科技创新动力出现严重问题。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那么,美国货币政策只会导致美国经济加速衰落,不可能会使美国经济走出困境。

  说到底,科技创新是美国经济的最原始动力。美国充分利用自己移民社会的特点,形成相对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美国过去在许多科技领域实现了战略性突破。可是,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改变。硅谷早已失去了如火如荼的创新景象,美国垄断资本拥有者借助于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坐收渔利。美国联邦政府不是鼓励创新,而是试图充分利用贸易政策,将外国产品拒之门外。美国这种保守主义的政策,客观上导致美国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现在越来越多科学家意识到,美国创新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美国联邦政府特别是美国情报机关实施特务统治,科学家不敢进行国际交流,一些少数族裔科技人员动辄得咎。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试图通过提高利率,降低通货膨胀率,显然是缘木求鱼。

  美国经济失去了动力,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不是开放市场,而是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怎么可能降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使美国经济逐步走上正轨呢?

  分析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人们更加深切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假如把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展金融服务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那么,最终必然会种瓜得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府并非不瞭解美国经济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可是,周期性的选举使得他们无暇制定长远的战略性规划,美国经济只能在修修补补过程中苟延残喘。   中评社北京10月24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0月19日发布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承认美国物价增长仍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一些行业和地区对需求疲软和经济衰退产生担忧。此前美国劳工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到2022年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8.2%,达到20年来最高水平。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的努力并没有奏效。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所造成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供给出现严重问题。可是,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从供给的角度分析问题,都无法解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为何越来越小。

  美国经济从性质上来说属于虚拟经济。“去工业化”之后,美国经济始终处于空心化状态。支撑美国经济的是美国的资本市场而不是美国的实体经济。

  虽然美国大型企业的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但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大型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令人产生了虚幻的现象,掩盖了美国大型企业内部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单纯从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来看,美国经济蒸蒸日上。可是越来越多清醒的经济学家都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支撑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联邦政府,而美国联邦政府债台高筑,依靠发行国债,维持运转。如果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债不能销往海外市场,只能由自己消化,那么,美国经济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内卷”现象。美国财政部长已经公开抱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再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国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美国这种特殊的财政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击鼓传花”的游戏无法进行下去。

  过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购买美国国债,对外释放美国货币。由于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因此,美国联邦政府肆无忌惮发行国债,而美国联邦储备把美国国债作为发行货币的基础,从而导致美国货币泛滥成灾。过去美国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货币贬值,促使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向美国出口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稳定了美国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利用自己的货币政策,“收放自如”,将美国国内货币问题转嫁给其他国家,美国自身经济安然无恙。

  可是,这种局面已经发生改变。首先,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美国信用经济并不可靠,信用破产是迟早的事情。

  从美国联邦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债规模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创纪录的310000美元,美国联邦政府必须支付高额利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高利率,客观上导致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增加,美国联邦政府雪上加霜。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角度来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转嫁给其他国家。当货币泛滥成灾的时候,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提高利率,收回货币,导致其他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客观上导致美国货币信用面临危机。事实上,越来越多国家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一些国家乾脆抛弃美国货币,美元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从世界各国掠夺财富变得越来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