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工商界发挥主力军作用建好三个“港”

  中评社北京11月13日电/网评:工商界发挥主力军作用 落实“六个需要”建好三个“港”

  来源:大公报  作者:姚志胜

  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日前在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但肯定了香港工商界的作用和贡献,是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提出了“六个需要”,对工商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厚望。

  夏宝龙主任的讲话大大振奋了香港工商界的信心,当中提到香港不能仅靠传统优势“一招鲜、吃遍天”,一定要继续在“港”字上做文章,建设好陆、海、空三个“港”,对于特区政府以及香港工商界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陆、海、空三个“港”形象地点出了香港的独特优势。落实“六个需要”,建设好三个“港”,大力发展创科产业,香港经济将可实现升级转型,摆脱经济产业“一招鲜”的问题,这需要特区政府在政策上作出规划和扶持,更需要工商界以实际行动作出投资,配合政府政策,携手助力国家高水平开放,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

  香港的发展从来都是重商倚商兴商而来,这场座谈会充分反映中央对香港工商界的关心、支持和期望。当前香港正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社会各界都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特区政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就振经济、推动经济转型提出了多项短中长期措施。但同时外围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对内香港复苏动能仍有待加强,“兴”的基础仍未稳固。在这样的形势下,更需要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工商界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更需要积极作为,在香港加大投资,助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这是中央以及香港各界的期望,也是工商界的机遇所在。   锐意改革强化固有优势

  夏主任在讲话中对于香港工商界如何助力香港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指示,提出了“六个需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指导作用。“六个需要”包括:需要大家坚持以港为家、倚港兴业,巩固住、提升好香港传统优势;需要大家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为香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大家坚定支持特区政府,众志成城,共同推进落实长远发展规划,为香港拓展发展新空间;需要大家坚守企业社会责任,为增进民生福祉多作贡献;需要大家坚定爱国爱港,面向海外讲好香港故事,维护好香港国际形象;需要大家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贡献国家的同时推动香港更好发展。

  这“六个需要”值得香港工商界深思,必须清晰认识到国家发展好,香港发展好,工商界和企业家事业就能发展更好的道理。在行动上既要提升巩固香港原有优势,更要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套用夏主任的说话,就是“香港也不能仅靠传统优势‘一招鲜、吃遍天’,必须锐意改革,主动作为,在变局中打开香港新天地。”香港必须主动作为,既要巩固原有金融、地产等传统产业优势,更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发展创科产业。

  坚定支持特区政府落实长远发展规划,重中之重就是北部都会区发展,需要吸纳聚集大批高新企业进驻,香港工商界应发挥更大作用,助力特区政府招商引资。坚定支持特区政府施政,为增进民生福祉多作贡献,面向海外讲好香港故事,推动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是工商界责无旁贷的责任。夏主任提出的“六个需要”,全面、系统地指引香港工商界在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中全会《决定》提到,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特首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亦提到,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发展有互相牵引的作用,除了做大做强现有业务外,会建立新增长点,在施政上全面对接《决定》部署。   积极参与北部都会区建设

  夏宝龙主任在讲话中亦形象地指出,香港以港为名、凭港而兴,一定要继续在“港”字上做文章,建设好陆、海、空三个“港”。海陆空的三个“港”,既包括航运港,也包括贸易港、金融港。在航运中心建设上,香港近年确实面对不少挑战,但同时也要看到自身优势和机遇。香港空运依然占据全球前列,在载客和货运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而在航运上应加大力度升级换代,重点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例如船舶代理、船舶经纪和船舶管理高价值航运服务,同时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强化航运保险、融资等业务。

  在陆上,香港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近年内地电商国家跨境业务发展一日千里,对于物流、仓存等有很大需求。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可以作为内地电商出口货品到外国的中转站,利用香港物流快捷、高效等优势,迅速将货品送到客户手上,其中北部都会区正合适作为香港的物流园区,推动香港的“陆港”建设。香港也要继续壮大金融港、贸易港,共同推动香港的高质量发展。

  落实“六个需要”建好三个“港”,既需要特区政府的规划主导、政策主动,更需要工商界的投资参与,发挥各自网络招商引资。夏宝龙主任强调香港工商界和企业家应当勇于担当、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爱港。当中关键是“以实际行动”展现对香港的承担和支持,不能口惠实不至,不能只当“评论家”,对香港的信心和支持必须反映在对香港的投资之上,这正是座谈会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   中评社北京11月13日电/网评:工商界发挥主力军作用 落实“六个需要”建好三个“港”

  来源:大公报  作者:姚志胜

  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日前在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但肯定了香港工商界的作用和贡献,是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提出了“六个需要”,对工商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厚望。

  夏宝龙主任的讲话大大振奋了香港工商界的信心,当中提到香港不能仅靠传统优势“一招鲜、吃遍天”,一定要继续在“港”字上做文章,建设好陆、海、空三个“港”,对于特区政府以及香港工商界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陆、海、空三个“港”形象地点出了香港的独特优势。落实“六个需要”,建设好三个“港”,大力发展创科产业,香港经济将可实现升级转型,摆脱经济产业“一招鲜”的问题,这需要特区政府在政策上作出规划和扶持,更需要工商界以实际行动作出投资,配合政府政策,携手助力国家高水平开放,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

  香港的发展从来都是重商倚商兴商而来,这场座谈会充分反映中央对香港工商界的关心、支持和期望。当前香港正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社会各界都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特区政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就振经济、推动经济转型提出了多项短中长期措施。但同时外围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对内香港复苏动能仍有待加强,“兴”的基础仍未稳固。在这样的形势下,更需要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工商界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更需要积极作为,在香港加大投资,助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这是中央以及香港各界的期望,也是工商界的机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