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新疆、青海代表团谈促进各民族交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张春林(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卢哲)中共二十大新闻中心20日晚举行第五场集体采访。新疆和青海代表团的发言人分别介绍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构筑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方面工作的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张春林介绍,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部委的帮助指导下,在19个援疆省市的无私帮助下,新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人们的心田。他说,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总书记在现场对群众讲到“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时,话音未落,在场的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齐声回答“紧紧抱在一起!”虽然这是一句短暂的回答,但这是新疆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共鸣,是新疆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无比热爱。

  张春林说,回顾十年来新疆的民族团结工作,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新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像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等作品相继搬上艺术舞台。新疆已连续10届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疆日报》每天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4种文字同步发行报纸,新疆广播电视台每天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5种语言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同步播出,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

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中评社 卢哲摄)

  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新疆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用好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以增进认同为目标开展文化润疆,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人心相聚、精神归依,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我在这儿举个例子。在新疆的塔城市,有一位名叫沙勒克江·依明的老人,坚持13年在自家的小院升国旗,由此表达对祖国母亲赤诚的爱。

  三是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效显着。新疆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乡镇、进街道、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景区,不断深化民族团结工作。

  四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新疆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提倡和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有效推动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张春林说,我们持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推动各级干部同基层群众结对认亲,目前各级干部累计走访基层群众1.86亿户次,办实事好事2670多万件;我们同19个援疆省(市)建立结对村镇2212对、学校2487个、医院277家,涌现出了一大批践行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最近,在全国上映的电影《平凡英雄》,就讲述了新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2021年4月30日晚到5月1日凌晨,为了救助和田一个断臂男孩,新疆各族群众成功完成了一次跨越1400多公里、历时7个多小时的生命接力,这个真实的故事充分彰显了新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手足相亲的骨肉深情,集中体现了坚如磐石的民族团结。

  张春林表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不断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天山南北,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表示,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融合的典型地区。在青海,做好民族工作关乎全局、意义重大。青海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度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建设。青海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开创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陈瑞峰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家比较熟悉的马家窑文化等,都与中原的仰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河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柳湾彩陶、热水墓群等等,还有喇家遗址都是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牢牢把握文化认同这个根本,大力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昆仑文化、《格萨尔》史诗、热贡艺术、唐番古道等文化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了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一批文化符号,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地增强。

  陈瑞峰说,青海也是革命文化的富矿,我们常态化、制度化地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地做好“四史”宣传教育,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开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目前,青海省全部的市州都建成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多元文化的时代魅力日益彰显,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因不断地厚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欣欣向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新的成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张春林(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卢哲)中共二十大新闻中心20日晚举行第五场集体采访。新疆和青海代表团的发言人分别介绍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构筑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方面工作的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张春林介绍,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部委的帮助指导下,在19个援疆省市的无私帮助下,新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人们的心田。他说,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总书记在现场对群众讲到“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时,话音未落,在场的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齐声回答“紧紧抱在一起!”虽然这是一句短暂的回答,但这是新疆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共鸣,是新疆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无比热爱。

  张春林说,回顾十年来新疆的民族团结工作,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新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像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等作品相继搬上艺术舞台。新疆已连续10届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疆日报》每天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4种文字同步发行报纸,新疆广播电视台每天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5种语言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同步播出,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