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做个“倚港兴业”的“超级增值人”

  中评社北京11月11日电/网评:做个“倚港兴业”的“超级增值人”
  来源:大公报 作者:施维雄(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名誉会长)

  2024年11月8日,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召开了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夏宝龙主任强调“以港为家”、“倚港兴业”这两个词,最让笔者印象深刻。

  笔者认为,“倚港兴业”这个说法,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责任和“有运行”的新定位。具体而言,香港工商界的每位参与者有必要从“超级联系人”,转型升级为“超级增值人”。

  最近5年,不论香港或祖国,乃至全球,变化幅度和频率之大让人惊诧,或许这只是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序曲。当下,机遇正在融合,纷争转趋激烈。正向机遇和负向挑战,并存且互相博弈。很多人以前推崇的“自由经济学”,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已转型为“政策经济学”。

  因此,夏宝龙主任在特定场合寄语香港工商界要“巩固住、提升好香港传统优势”和“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同时要“坚定支持特区政府落实长远发展规划”,才能支持香港逐步拓展出发展的新空间,保障香港培育出能适应未来变化的新动能。

  为何笔者认为夏宝龙主任提到的“倚港兴业”,意味着新机遇和责任?原因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尤其是国家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为国家战略以来,各种要素趋向融合贯通,产生可持续增长的化学反应和动力,大湾区“超级大都会”雏形渐现。因此,“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提法,越来越成为本港的主流声音和共识。对此,工商界必须要有“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挥香港所长”这种双向奔赴的思维,才能在贡献国家的同时,推动香港更好发展、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对香港工商界的每位参与者而言,香港一直是我们珍惜、打拼和立足的平台;因为是“超级联系人”,业务如同“枝叶”,连通中外,延伸全球;同时,祖国永远是我们的“根”。为何“枝繁叶茂”,原因是我们有强大的“根系”给予保障。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规划“香港的贡献,同步的收获”这个双向奔赴问题。围绕“发挥香港所长”的进一步改革升级,围绕“倚港兴业”的新机遇和新责任,用最通俗的话去表述未来路径,就是今天的“超级联系人”很有必要探索升级为“超级增值人”。

  香港工商界需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能为全国各地、为中外交流、为各行各业,亮出香港的“金漆招牌”,提供独特的资源和不可取代的服务。通俗地说,“超级联系人”主要是“帮你赚钱”,“超级增值人”则是“帮你赚到以前赚不到的钱”,这将是最有竞争力的“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呼吁,香港各界既要做“望远镜”,更要做“广角镜”。笔者更相信,来自工商界的精英才俊,只要一起把香港的事业做好,“倚港兴业”必定能汇聚出磅礴力量,既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所长,又能收获可持续成果,实现双向奔赴。   中评社北京11月11日电/网评:做个“倚港兴业”的“超级增值人”
  来源:大公报 作者:施维雄(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名誉会长)

  2024年11月8日,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召开了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夏宝龙主任强调“以港为家”、“倚港兴业”这两个词,最让笔者印象深刻。

  笔者认为,“倚港兴业”这个说法,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责任和“有运行”的新定位。具体而言,香港工商界的每位参与者有必要从“超级联系人”,转型升级为“超级增值人”。

  最近5年,不论香港或祖国,乃至全球,变化幅度和频率之大让人惊诧,或许这只是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序曲。当下,机遇正在融合,纷争转趋激烈。正向机遇和负向挑战,并存且互相博弈。很多人以前推崇的“自由经济学”,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已转型为“政策经济学”。

  因此,夏宝龙主任在特定场合寄语香港工商界要“巩固住、提升好香港传统优势”和“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同时要“坚定支持特区政府落实长远发展规划”,才能支持香港逐步拓展出发展的新空间,保障香港培育出能适应未来变化的新动能。

  为何笔者认为夏宝龙主任提到的“倚港兴业”,意味着新机遇和责任?原因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尤其是国家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为国家战略以来,各种要素趋向融合贯通,产生可持续增长的化学反应和动力,大湾区“超级大都会”雏形渐现。因此,“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提法,越来越成为本港的主流声音和共识。对此,工商界必须要有“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挥香港所长”这种双向奔赴的思维,才能在贡献国家的同时,推动香港更好发展、保持长期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