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29期内容介绍

第329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5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5月16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9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5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9篇文章,涵盖两岸、港澳、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两岸和平路径与风险,刊发了《连战“和平之旅”二十周年忆述与启示》《聚同化异: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方法论探析》《多维视角下“台湾共同体”概念与内涵辨析》和《“两国论”的“宪法”路径和误区》四篇文章。

  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前大陆工作会主任张荣恭发表《连战“和平之旅”二十周年忆述与启示》一文。文章指出,连战“和平之旅”既改变了两岸关系,也改变了国共关系。两岸关系方面,当时陈水扁宣布了等同于“台独”时间表的“制宪”时程;大陆以《反分裂国家法》进行反制,双方处于统“独”对决态势。连战大陆行,展现了台湾反“独”促和的理性力量,为三年后国民党八年执政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国共关系方面,1945年蒋介石与毛泽东重庆会谈,仍未达成中国的和平,直至两岸隔海分治。一直到“和平之旅”,国共领导人才实现了时隔六十年的正式和解,值得载入史册。如今,两岸双方当局对立愈趋严重,统“独”对抗更加尖锐,甚至连两岸民间交流都受到民进党政府打压。殊不知两岸和平统一的概率若减少,只会导向非和平统一。因此,二十年前的连战大陆行,极具启示。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教授,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博士研究生林悦贤联合发表《聚同化异: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方法论探析》一文。文章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台湾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重要节点。和平统一政策仍然是大陆方面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但“台独”势力及外部干预势力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其后果不容低估。新时期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不只是正当其时,更要由“求同存异”升华到“聚同化异”,从而将两岸共识推进到更高的层次。两岸关系要以“聚同化异”为引领,力争在“聚同”中“化异”,在“化异”中推进“聚同”,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从而为两岸关系的持久和平稳定奠定重要的基石。   闽江学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刘国深,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柯娟娟联合发表《多维视角下“台湾共同体”概念与内涵辨析》一文。文章指出,“台湾共同体”可能是乡土性的“家乡台湾”,也可能是带有分离主义倾向的“民族台湾”和“国家台湾”。“家乡台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下的一个次体系,属于正常存在的形态;而“民族台湾”“国家台湾”建构则是一种政治上的分离主义,是对国家治理的挑战。我们既要坚决地反对分离性“台湾共同体”的建构,也要以同理心、包容心看待台湾民众对“家乡台湾”的认同,将其圆融进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与情感之中。在中华民族内部完善“台湾共同体”的角色与功能,最终让台湾问题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消弭于无形。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高圣悌,和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生芦斌洋在《“两国论”的“宪法”路径和误区》一文中溯源讨论并质疑该团队就“宪法”层面的“台独”理论。文章指出,赖清德成为台当局领导人之后即加速操作“两国论”。台当局正朝“法理台独”和“消灭统派”的方向推进,理论基础其实来自李登辉组建的“两国论研究团队”的成果。

  本期“中美”栏目刊发了《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路径、动因及影响》《从“2025工程”看特朗普2.0的南海政策》和《特朗普2.0时代台海问题未来之新展望》三篇文章。

  在《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路径、动因及影响》一文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高胜指出,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发端于奥巴马政府末期的“中兴事件”,经特朗普第一任政府发酵,至拜登政府构建起全方位管控体系,包括发布系列政策限制技术与人才流动、滥用清单工具制裁企业、运用政治手段切断中美芯片联系,还拉拢盟友打造管制同盟。其动因主要是服务于“竞赢中国”战略,缓解自身半导体产业竞争力不足及供应瓶颈压力,本质仍为护持美国霸权。从影响来看,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背离全球化逻辑,危及全球福祉。美国半导体业界因担忧损失而反对,损害美国自身利益。同时,美国遏制成效有限,协调盟友战略也面临诸多困境,而中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技术、反制美国产业等措施积极应对,有望实现自主发展。美国意图通过“小院高墙”及出口管制政策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但其政策或正加速前沿半导体创新和制造在美国及其盟友边界外的发展。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助理马博,和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助理林煜联合发表《从“2025工程”看特朗普2.0的南海政策》一文。文章指出,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将在“2025工程”战略框架下对南海政策进行重塑,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推进对华遏制。相比以往政策,其政府将更加强调军事威慑、外交施压、经济制裁和法律战等多维度手段,以构建系统化的南海战略。通过分析“2025工程”所描绘的政策蓝图,本文梳理特朗普2.0政府在南海及印太地区的政策取向,包括军事部署、盟友合作、法律与经济手段,并结合其政府近期的政策实践,探讨这些策略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研究发现,特朗普政府会在南海地区推动更强硬的军事存在,深化与印太盟友的协调,同时在法律与舆论战线上加强对华施压。这一政策变化不仅影响中美关系,也将对南海区域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魏磊杰发表《特朗普2.0时代台海问题未来之新展望》一文。文章指出,虽然“新现状维持论”拥有很大市场,但揆诸中国大陆、美国以及台湾地区的“三角”与“三边”业已发生的重大变化,展望台海两岸的未来走向,“和”的概率最大,“战”的概率可能居中,而继续“拖”下去的概率则是最小。特朗普的重新上台提供了有望打破台海政治“僵局”的诸多空间,使得中美通过协商解决台湾问题的机率变大。对于中国大陆,这是百年一见的大机遇,需要把握这个机会,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大陆新媒体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的价值、挑战与路径》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政策治理优化》两篇文章。

  在《大陆新媒体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的价值、挑战与路径》一文中,福建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编审林丽芳指出,两岸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提升大陆新媒体对台传播力,能提升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促进岛内经济转型升级水平、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当前,民进党当局对大陆新媒体的限制和封锁不断升级、“台独”分裂势力不断制造“信息茧房”污蔑大陆新媒体、大陆新媒体自身建设存在不足等,致使大陆新媒体对台传播面临现实挑战。应定位关键传播对象、提升议题设置技巧、善用“热点”和台湾“名嘴”积极发声、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新媒体对台传播力,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事务部主任黄清贤,和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安世文联合发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政策治理优化》一文。文章指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系统性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下,本文探讨对台经济文化制度政策的环境内涵与历史演进,对于涉台政策制度进行规律性认识;同时探讨两岸经济文化政策制度的治理逻辑,接着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上,建议多元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对台工作合力以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推进对台政策制度现代化与法治化,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迈向成就两岸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期“外交”栏目刊发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模式分析》和《中国不结盟政策的适用性:历史缘起、当下争议与未来走向》两篇文章。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卢允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李非,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馨月联合发表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模式分析》一文。文章指出,在世界走向多极化时代,国际变局的本质是旧秩序的瓦解与新秩序的孕育。唯有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世界发展脉动,方能在纷扰繁杂的地缘冲突中拥有全局思维,在危机四伏的大国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国际关系互动愈发频繁的背景下,掌握博弈思维不仅意味着理解世界运行规律,更预示着在复杂性迷局中开辟新航向的可能,从而掌握战略主动。运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来统筹国际关系全局,精准落实战略部署,成为每个国家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世界变局主要呈现三种表象:即战不可生,乱不可免,稳不可少;从战略方针看,是和不可缺,武不可废,威不可少;从具体策略看,是交不可停,盟不可松,利不可无。这就是所谓国际关系中的“九不可”论。

  在《中国不结盟政策的适用性:历史缘起、当下争议与未来走向》一文中,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2022级学生王贯之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国家安全的考量,确立并长期奉行不结盟政策。在过去四十余年里,该政策实践取得了重大成效,为中国发展创造了和平外部环境和若干重大机遇,是中国发展壮大的重要政策保障。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尤其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国内学界对奉行不结盟政策的质疑声音不断出现。对此,笔者认为,从中国的战略需要和对外政策理念来看,中国在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应继续奉行不结盟政策;至于将来这一政策是否需要作出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须根据未来国内外情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如何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作出判断。   本期“国际”栏目刊发了《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对朝政策前瞻》《论美国“印太战略”当前态势和未来走向》和《特朗普2.0时代印太小多边合作发展走向分析》三篇文章。

  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弛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对朝政策前瞻》一文中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朝政策去往何方引发外界的广泛关注。与第一任期相较,尽管国际体系结构、美国的战略偏好和特朗普个人的性格特质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是新地缘政治因素的出现、政策手段的翻新以及三次“特金会”的经验会促使他一定程度上调整对朝政策:诚然,特朗普将寻求再次与金正恩会晤并与之做“交易”,但朝核问题的优先次序会下降,美朝“交易”很难以一揽子“大交易”的形式实现,美国默认朝鲜拥核的概率也在增加。同时,特朗普将在对华竞争的通盘思维下开展对朝外交,不仅会使用更加多元和技术加持的手段,还可能更多地寻求俄罗斯的协助。不过,朝鲜“拥核入宪”、美国面临的内外阻挠、大国协调的缺失以及俄乌冲突的不确定性使朝核问题的前景仍不容乐观,半岛无核化与东北亚持久和平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

  在《论美国“印太战略”当前态势和未来走向》一文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钱宇明指出,“印太战略”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经拜登政府继承发展。目的在于维持美国霸权优势、遏制中华民族复兴。拜登政府全方位推进“印太战略”落地发展,不断加强对华遏制和打压、推动中国周边环境向对美有利方向倾斜。在“特朗普2.0”时代,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和其既有的对华战略竞争路线均将在特朗普强势个人色彩影响下出现新发展。预计特朗普政府将再次把经贸议题置于对华政策主线和核心地位,并将在延续拜登政府对华遏制、打压和“脱钩断链”政策的同时,以极限施压讹诈推动中美贸易关系所谓的“再平衡”。总体上看,“特朗普2.0”续推“印太战略”,是逆时代潮流而动,不得人心,与盟友伙伴协调动作将面临更多困难,对华“关税战”必将得不偿失,企图遏制打压中华民族复兴必不会得逞。中国将坚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探寻中美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亦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携手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使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广西创新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卓娟,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杨昆福联合发表《特朗普2.0时代印太小多边合作发展走向分析》一文。文章指出,为应对中国崛起,美国战略性地调整并推动了印太小多边合作机制的出现,并将其打造为“印太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印太小多边合作发展走向事关美印太战略及政策走向。本文基于美国推动印太小多边合作演进过程、合作策略及互动逻辑,探讨特朗普2.0时代印太小多边合作发展前瞻。   本期“港澳”栏目刊发了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彭曦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一文。文章指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是国家部署的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其建设的本质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服务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探索经验。四个重大合作平台经过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正迈入产业导入的关键阶段。然而,平台在建设中仍然面临跨境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与自贸试验区未充分联动、面临产业导入升级难题、基层交流交往仍然存在制约等问题。为此,建议四大平台要在新兴领域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开展压力测试;处理好合作区“一线放开”与“二线管住”之间的关系;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与港澳科研资源链接;在医疗、教育和金融等领域,推动全产业链集成创新,优化政策体系,简化兑现流程,加快政策迭代。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尚昕昕的《从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看外资在中国高水平开放发展中作用》一文。文章指出,国际收支即是一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晴雨表,也是其内部经济金融均衡发展的指示器。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我国经贸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国“双顺差”的国际收支形势。随着我国高品质发展和高水准开放的不断推进,国际收支结构已从“双顺差”逐步过渡到自主平衡。研究发现本土制造业的稳定发展是维护国际收支平稳有序的关键。应充分吸取西方产业空心化教训,坚定不移推进双回圈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准对外开放。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闽南师范大学监察专员办公室副研究员、闽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紫玮的《中华文化认同视阈下闽台族谱家训的重要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一文。文章指出,闽台族谱家训历史源渊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藴含的敬宗睦族的观念根深蒂固,以耕读为依托重视读书的传统绵延不絶,以入世为方向教育功利的导向方兴未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闽台族谱家训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政策分析与展望》全文实录。论坛由中国评论通讯社助理总编辑、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郭至君主持,评论员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所长朱中博,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政治系讲师孙冰岩,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成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中国论坛媒体传播主任文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升。与会者对于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与台海政策进行了展望,并探讨了中国的应对之道。   本期“出版”栏目刊发了“中评好书:中山大学地理学百年成果迭出”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5年5月号,总第329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第329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5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5月16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9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5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9篇文章,涵盖两岸、港澳、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两岸和平路径与风险,刊发了《连战“和平之旅”二十周年忆述与启示》《聚同化异: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方法论探析》《多维视角下“台湾共同体”概念与内涵辨析》和《“两国论”的“宪法”路径和误区》四篇文章。

  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前大陆工作会主任张荣恭发表《连战“和平之旅”二十周年忆述与启示》一文。文章指出,连战“和平之旅”既改变了两岸关系,也改变了国共关系。两岸关系方面,当时陈水扁宣布了等同于“台独”时间表的“制宪”时程;大陆以《反分裂国家法》进行反制,双方处于统“独”对决态势。连战大陆行,展现了台湾反“独”促和的理性力量,为三年后国民党八年执政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国共关系方面,1945年蒋介石与毛泽东重庆会谈,仍未达成中国的和平,直至两岸隔海分治。一直到“和平之旅”,国共领导人才实现了时隔六十年的正式和解,值得载入史册。如今,两岸双方当局对立愈趋严重,统“独”对抗更加尖锐,甚至连两岸民间交流都受到民进党政府打压。殊不知两岸和平统一的概率若减少,只会导向非和平统一。因此,二十年前的连战大陆行,极具启示。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教授,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博士研究生林悦贤联合发表《聚同化异: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方法论探析》一文。文章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台湾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重要节点。和平统一政策仍然是大陆方面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但“台独”势力及外部干预势力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其后果不容低估。新时期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不只是正当其时,更要由“求同存异”升华到“聚同化异”,从而将两岸共识推进到更高的层次。两岸关系要以“聚同化异”为引领,力争在“聚同”中“化异”,在“化异”中推进“聚同”,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从而为两岸关系的持久和平稳定奠定重要的基石。